近年来,临沂大学积极探索档案工作新思路,在档案监管、收集整理、利用服务、保管保护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创新,丰富了档案文化建设和教育资源,增强了校园文化的竞争力、文化创造力和凝聚力。学校档案馆先后获得“全省档案工作优秀集体”、“省一级档案室”、“高校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先进单位”、“山东省档案工作科学化管理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和工作成绩。
创新管理体制,拓展档案资源
临沂大学将高校档案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科学合理的安排高校档案发展中存在的人才和经费、技术设备等各项问题,采用多元化途径,不断丰富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高校档案管理与高校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临沂大学档案馆成立于2009年,馆舍建筑面积近7300平方米。馆藏档案51383卷(盒)。临沂大学档案馆在原工作基础上又扩展了工作范围,将本校的王汝涛文史馆在内的红色馆、博物馆、王小古艺术馆、张寿民书法馆等5个馆纳入档案馆管理。
红色馆(校史馆)是进行校情校史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实施“沂蒙精神育人工程”的重要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图文和实物展现了临沂大学70多年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博物馆,这是全面展示石矿标本、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和奇石雕刻艺术品的场馆,为师生进行学术研究、科普宣传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是临沂市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是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单位。
学校建设的3个名人馆,展示了学校历史上的三位大师王汝涛、王小古、张寿民在教学学术、文学艺术成就等方面的主要事迹和突出贡献。三个名人馆不仅成为收藏展示名人名师文学艺术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生动课堂,也是开展德育和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在五馆资源的管理方面,分别配备5馆副馆长1人,从全校范围内遴选学生兼职讲解员70名。学校还积极开展馆际协作,还加强馆际合作,充实档案展示内容。与临沂市档案局紧密合作,将展示档案数量由490余件扩充至1000余件。
创新呈示方式,丰富实物档案
博物馆建筑一层为自然博物馆,展示沂蒙岩石等标本,二层由红色文物展示区等三部分组成,共展示红色文物、作品400余件。王汝涛文史馆,是重点打造的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社会的实物档案的重点展馆,馆藏照片200余幅、学术手稿60余部、论文刊物130余册、证书、证件、书信100余件。王小古艺术馆共展出各类展品500余件,张寿民书法馆展示了20多幅书法艺术精品。
档案馆与历史文化学院密切合作,结合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发挥整体合力优势,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进行专题研讨与建设,进行专题收藏、专题展示。夯实文化育人之基、铺就文化育人之路,把名人馆建设成学生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和体会名师们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方面的典范楷模作用。师生依托馆藏及馆际交流藏品进行科研,在《科学》、《自然》等世界顶级杂志发表论文多篇,曾使我校自然出版指数位列中国高校第八位。在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利用效益
一是服务手段现代化。学校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自2016年以来,先后完成一、二期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建立了电子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自 1970级以来全部学生的新生录取名册、学生学籍卡片、学生成绩单在网络上直接查阅打印,部分教学档案查询实现了信息化、电子化。在红色馆采用了声光电虚拟交互互动技术、校友互动系统。实施重要档案影像化工程,对于一些重要事件、重要任务通过音频视频录制进行收集、保护和利用,实现口述历史采集与实物档案征集相结合。
二是服务机制协同化。学校档案服务工作在学校资源+部门资源框架体系下,遵循“统一协调、加强督导、各负其责、集中管理”的原则,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编研工作。
五大展馆除了全天候面向全校45000名师生开放之外,还面向全体市民开放,面向国内外全部来访者。充分发挥场馆对外展示宣传的窗口效用,接受并完成上级部门有关认证工作和社会各界大量档案查询工作。面向社会开放馆藏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普推广活动。“红色馆”和365集大型专题片《红色沂蒙365》,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每年10000多名新生的入学教育,对学校名师的认识就从这里开始。每年参观人数达到20000-30000多人次,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