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山东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契机,坚持服务导向和质量导向,严格落实教育部“四不准”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创业。
搭建精准育人平台,助力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创新创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成立“双课”教研室,指派专人负责,不断规范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基础课课教学形式,构建“互联网+就业”“线上+线下”学习新模式。开展精品课件评比和教学质量观摩督导,不断提升授课质量。加强就业教育关口前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就业政策解读等内容,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确定就业预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培植与激发学生就业内生发展的动力;实施“毕业生职业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了“职在未来,赢在校园”大学生求职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多形式竞赛,建设职业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为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咨询与指导,助推毕业生提升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对毕业生就业实施精准帮扶,帮助离校未就业和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建立高质量就业荣誉体系,近三年,每年拿出160余万元用于奖励高质量就业毕业生。
搭建精准就业指导平台,助力毕业生找准自身定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加强就业创业师资培训,先后邀请了中创师培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森生涯学院等全国知名培训机构,邀请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华教授等著名职业生涯教育专家入校讲学;近三年学校共派出226人次青年教师分赴北京、上海、内蒙等地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学习,69名教师获得各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112人次获得“SYB”导师、“KAB”导师、“ DMC高级创业导师”、“UCT高校生涯导师”、“FET创业导师”“职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学校和学院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推进会、研讨会,邀请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孙健等入校讲政策、邀请杰出校友李存修等进校传经验、邀请著名校友企业家马千里等到校谈体会,帮助毕业生多渠道、全方位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开展早介入、早研判、早指导、早落实“四早”教育,主动介入解决毕业生就业缺乏主动、慢就业、不就业问题。抓好“考研考公能力提升项目”,近几年,本科生每年考取研究生比例达22 %以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达35%以上。加强就业兜底保障,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学校建立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制度,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特困家庭非师范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29%。近三年,先后为 1650余名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和助学贷款130万余元。
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帮助毕业生寻求合适岗位。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深化同政府职能部门、校友会、妇联、各地商会的沟通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搭桥铺路。引导毕业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做到了把政策讲明、道理讲清、思想做通,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近三年,全校毕业生中有83人参加西部计划, 16人到新疆西藏就业。开展“寻访百企千岗活动”,结合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区建设等,主动与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等;烟台张裕公司、万华集团、冰轮集团、杰瑞股份、东岳汽车等;威海华泰汽车、三角集团等;潍坊歌尔声学等相关骨干企业对接交流,大力开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岗位,近三年建设基地157个。
搭建精准校园供需平台,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深化同人力资源部门合作,承办省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采用多种形势,有针对性举办专业型、行业型、地域性专场招聘会,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和企业宣讲活动100余场,年均接待1500余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和网上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1万余个。发挥“小贤才——校园招聘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作用,及时发布和转载就业信息,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就业去向分布和结构性规律,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充分利用就业大数据,实现供需智能匹配,精准对接,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政策和指导。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将“双创”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关键发展绩效指标和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计划,近两年停招23个本科专业;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每年设立助研岗位300余个,吸纳2000余名本科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队伍,培养学生协作攻关和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育人相结合。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勇做时代弄潮儿。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育苗工程,面向创业愿望强烈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开办创业实验班。2016年以来,2.8万余人次大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获国际级、国家级奖励1548人次,省部级奖励5080人次。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省级就业先进集体。近三年,向社会输送优质创新创业项目150余个,培育创业企业80余个,营业额约1.4亿元,带动就业1200余人。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武书连2019年大学排行榜,我校本科生就业质量在省内排名第9位,国内排名第18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