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齐鲁工业大学:科教融合焕发勃勃生机
发布日期: 2019-06-27 11:07 浏览次数:

走进齐鲁工业大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学生党员骨干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管理、依据个人兴趣特长自由组队而成的“名品”工作室吸引着各个院系学生的广泛参与,正成为齐鲁工大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齐鲁工大的工程训练中心,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着飞行器模型和机器人模型,科技创新正成为齐鲁工大学子的新风尚;在齐鲁工大的图书馆里,坐满了学习备考的学生们,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席地而坐,讨论着学术问题,学术研究在齐鲁工大蔚然成风……

自从2017年原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整合而成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齐鲁工业大学步入了高质量发展期。这既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推进科教融合的决策部署,也是山东省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6月25日,记者跟随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19媒体校园行”活动来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采访,感受科教融合在齐鲁工大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齐鲁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英龙介绍说,学校新一届党委以科教融合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积极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都得益于学校提出的“12345”的科教融合发展思路,即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坚持育人与科研双轮驱动、擦亮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两个品牌,打造一流师资、一流科研、一流毕业生“三个一流”,构建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实施“党建、改革、开放、人才、投入”五大保障。

“近两年来,学校持续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成立科教融合学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去年成立的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及今年将成立的海洋技术科学学院、药学院,这5个科教融合学院采用‘2+2’‘3+1’的培养模式,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课,后两年直接到科研院所或校内企业跟随导师进行实践学习和课题研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齐鲁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刘玉介绍说。

齐鲁工大牢固树立以人才为先的理念,坚持实施人才强校(院)战略,紧紧抓住科教融合带来的重大机遇,打造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特色人才工作新体系。如今,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16人,其中包括“双聘”院士4人,外籍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央联系专家1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2人等在职在岗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91人次。

依托人才优势,学校在科研平台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神威E级原型机启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建成投入使用。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增列为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科研实力持续提升,突破了一批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年均研发经费近6亿元。

“到2020年基本实现优势整合,在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建成山东省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打响山东科教新品牌。到2030年基本实现融合发展。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校60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成为山东省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枢纽、区域性科教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和支撑山东省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王英龙谈及学校的“两步走”的建设目标时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秋丽、冯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