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吕书记您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请您介绍一下学校近年来在吸引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
吕传毅:“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工程”,在两条战线同时发力,大力引进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山东理工大学地处淄博,既不是省会也不是沿海城市,在引进人才方面区域优势并不突出。但全校上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始终张开博大胸怀,广纳天下英才。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兰玉彬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温广武教授,国际知名激光制造领域科学家郑宏宇教授……一批学术大家相继加盟。仅近两年,学校就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11人,研究引进优秀青年博士366人。”
记者:对于人才,除了“引进来”,也要让本地人才“留下来”,在这方面,咱们学校是怎么做的呢?
吕传毅:“既要招来“女婿”,也要留住“儿子”。我们学校先后推出特殊津贴实施办法、校内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对入选的“双百”人才实行年薪制,其年薪远远高于学校领导的年薪。不仅如此,对于人才,学校的服务从科研的方方面面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可谓无微不至。尊重人才在山东理工大学成为新的风尚,并形成浓重氛围。”
记者:高校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吕书记,在人才培养方面,请问学校是如何做的?
吕传毅:“2016年11月,山东理工大学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要着力培养‘五有’人才的培养目标。‘五有’人才,即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不仅如此,我们学校还紧紧结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原来立项建设的8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的基础上,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以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3个省一流学科为依托,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接“十强”产业中的高端装备、现代高效农业和高端化工领域,为山东“十强”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记者:对于人才培养,您有着怎样的理念和看法呢?
吕传毅:“以德为先、立德树人,要将“有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和情操陶冶。2018届毕业生离校时,学生们含泪与母校道别,其中一位毕业生在学校北门跪别母校,用自己最大的礼数来告别母校,这一幕让现场许多人泪目。今年毕业季即将来临时,3名美术学院的毕业生用自己创业挣来的10万元钱,自主设计装修了学院阅览室,供学弟学妹们使用。这些举动让我内心十分感动,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这些举动的存在,山东理工大学成为了一所‘有温度、有情怀’的大学。”
记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在国内流传为佳话的是,毕玉遂教授团队“十几年磨一剑”,成功研发出绿色环保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卖”出了5.2亿元的天价,并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定是革命性颠覆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近年来学校在科研方面获得的成果。
吕传毅:“这是山东理工大学科研成功的“冰山一角”。学校不断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奖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2017年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总数位列省属高校前列,2018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9项,其中一等奖5项,位列省属高校首位。这是学校60多年发展积淀的结果。”
记者:科研成果丰硕的背后,一定是学校上下各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您认为是什么推动着学校科研突破的进展呢?
吕传毅:“体制机制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研发的突破。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尤其是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股权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将成果转化收益的80%划归科研团队所有,让科研人员有尊严、有荣耀地投身研究。让专家心无旁骛搞科研。山东理工大学要积极培育适合科研生长的土壤,让科研之花开遍山东理工大学。”
记者:山东理工大学坐落在老工业城市淄博,据我所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实现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山东理工大学一直是不遗余力。请您谈谈对校地融合的看法。
吕传毅:“校城融合,要大米小米一起熬。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对方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在科研项目立项、研发平台建设、共建众创空间、文化融合发展、人才共引共用、智库建设和人员培训以及与各区县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共同设立了106个融合发展研究项目,有效拉动淄博市科技创新投入3.7亿元。2018年,学校又与淄博市立项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47项,资金到位3732.8万元。同时,学校还与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等联合设立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构筑服务平台,在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记者:请问学校下一步有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和举措,您对与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愿景?
吕传毅:“自2017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把“细化落实、深化落实、强化落实”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山理工跻身省局共建高校行列,学科优势进一步凸显,现已经成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已有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同时,人文社会学科也并不弱,多个学科专业影响力日益提升,形成了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多方辛勤耕耘之下,山东理工大学硕果累累、成就瞩目,已经成为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有力样本。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我们有理由相信,山东理工大学,这一地方高校,在前行的道路上还将不断开拓,朝着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迈进,书写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奋进之笔”,也欢迎今年的高考学子积极报考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