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青科大打造“一体两翼三化”就业创业新模式
发布日期: 2019-06-13 11:07 浏览次数:

多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抓实抓细抓深,不断推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协同融合”,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竞技社会发展人力所需,着力打造具有青科大特色的“一体两翼三化”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助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

凸显“主体”: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主体

学校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主体,优化专业设置、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师资力量、夯实就业基础。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新增设专业23个,调整减招专业7个;在最近的一次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评估中,学校材料类、化工与制药类、化学类、仪器类等专业类位居省属高校第一。重视专业认证工作,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6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受理,专业认证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一位。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获评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4个,含18个本科专业,立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本年度获得省财政资助建设经费4800万;此外,学校重点建设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微电子学院和机器人学院“四个新型学院”,并已开始招生,将按照中科院“精英班”模式培养掌握应用信息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工程技术本领的学生。

延展“两翼”:服务战略就业、创新创业创造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服务国家和山东发展战略。强化价值引领,把择业观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一方面持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爱国、成才、奉献”为主线,每年举办就业宣传指导季,指导季期间举办毕业生“集中招聘月”、“职场星期二”招聘会,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基层就业促进月等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就业实践的导向作用,实施专项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实践,引导毕业生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主动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学校建立校级实践基地496个,每年超3000人次参与就业实践。

二是协同创新、学科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创造。通过建设“青岛新材料协同创新基地”“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院”“青岛高校师生学科创业园”三个平台,为青岛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贡献“科技创新”力量,构筑起青科大“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创新创业创造”的平台。学校累计支持教师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孵化了20余家企业,在校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到120余个,由学校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每年创业拉动就业人数100余人。

深推“三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市场开拓立体化、产教融合基地化

就业指导全程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第三课堂(指导)紧密结合,解决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紧密结合,扎实做好留鲁留青就业教育引导。

市场开拓立体化:通过走企业、访校友、拓市场的“走访拓”行动和暑期“名企行”活动,构造毕业生就业生态圈。2018年,主办协办大型招聘会两场,实现“千企万岗”,举办9场集中招聘月专业化行业化招聘会,举行10场“职场星期二”小型化招聘会,700余家企业到校宣讲,全年共接访企业3800余家次。

产教融合基地化: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注重产教城融合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等多方建立研究院、实验室,合作办学等。目前,学校共有软件工程、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外包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与青岛海尔、齐鲁石化等500余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青科大山东化工研究院一科研项目转让成交金额1.2亿元。2018年25次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达成共建合作,吸纳社会行业企业捐赠2300余万元。这些举措让学生就业与城市发展相融相生。

学校通过打造实施“一体两翼三化”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助推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提升。近5届毕业生到985高校升学人数累计近1700人,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近1200人;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2200余人;参与基层就业项目近200人,5年留鲁就业2万余人,留青就业超过1万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