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植根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制度安排和系统推进,将泰山文化及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之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安排
学校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泰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泰山”元素对学校办学层次、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学校的徽志由“泰山”拼音字头“T”变形而成的“人”字和篆字“山”字演化而成,寓意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秉承的“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和形成的“向善向上”校风及“勇攀奋进”的学校精神,就是历届党委、行政不断汲取泰山文化营养,矢志不渝坚持用泰山“挑山工”精神打造泰院人精神特质的智慧结晶。校歌中的 “五岳独尊泰山,中华精神象征”,也突出了这一主题。
近几年,学校大力推进泰山文化四融入四提升,即融入到教学过程、融入到科研创新、融入到校园文化、融入到学生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特色、提升科研促教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升师生精神品质,更加注重泰山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用泰山“挑山工”精神铸造泰院人的精神特质。2018年2月召开泰山学院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特色发展” 的战略设计,提出“坚持特色兴校,注重以特制胜,统筹兼顾,集中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凝练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服务特色、育人特色,走出一条以教师教育培养、泰山文化育人与研究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学校特色育人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科研促教,打造泰山文化研究高地
设置泰山文化研究机构。学校自1958年创建高等教育以来,以泰山研究为己任,凝聚延续了泰山研究队伍。1996年,泰山学院前身原泰安师专成立了泰山文化研究所、泰山旅游研究所、泰山名人研究室、泰山文献研究室四个研究机构,其中泰山旅游研究所,是山东省第一个旅游研究机构,也是山东省唯一设在高校中具有国家旅游规划资质的研究与规划机构。1999年,在上述四家机构基础上又整合成立了泰山研究中心。2006年,在泰山研究中心基础上又成立了泰山研究院。2011年后获批山东省高校“十二五”、“十三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18年,被正式批准为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
搭建泰山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泰山”这一品牌,学校相继举办了“东亚山岳文化研究会”、“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泰安会议”、“第三届世界名山学术研讨会暨区域社会文化发展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为全校师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与英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十个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的合作关系或合作意向,为在校学生继续深造打开了国外学习培养的通道。
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学校利用泰山文献丰富、珍贵的巨大优势,依托泰山,深入挖掘泰山文化内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出版发表了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与资政报告。近五年承接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人文社科类课题70余项,承担国家西部旅游规划扶贫等横向项目30余项,出版《泰山与中华文化》《泰山国家祭祀史》等著作百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了泰山美术学、泰山文化旅游学等十二五、十三五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泰山文化研究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资源,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与影响。
三、将泰山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凸显泰山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专业结构。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泰山脚下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先后设置了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艺术设计、书法学和大数据等相关专业。
开设泰山文化系列课程。在长期泰山文化研究中,教师们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出版了《泰山文化十八讲》《泰山文化概论》等系列校本教材,开设了《泰山文化概论》《中华泰山诗文诵读》《泰山历史文化》《泰山文化十八讲》《泰山文献专题》、《泰山旅游电子商务》《泰山生物资源及利用》《泰山风景油画创作》《泰山山水画创作》《泰山壁画临摹与复制研究》《 泰山民间美术》《泰山书法》《泰山皮影戏》等37门校内课程,每门课程占2-4学分,16至64学时不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与特色教学资源,其中《泰山文化十八讲》《泰山文化概论》等课程现已成为全校文科类专业必选综合素质课,今后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二)依托泰山资源,推进实践教学
把泰山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泰山资源,开展地理地质、文化遗迹、植物种植、书法美术、历史风俗民情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在全校所开设的1901门本科课程中,以泰山文化元素作为重要实践教学的课程占到1/20。
2016年建立的泰山民俗文化博物馆(驻泰高校唯一一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总用地面积约600平米,设有五个展厅,不仅成为全校学生体验泰山文化的平台,更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的重要实习实训基地,也成为社会了解泰山文化的一大窗口。作为原国家领导人万里同志家乡的唯一综合性大学,充分研究和挖掘万里同志敢于担当、勇于改革的精神, 2010年成立 “万里图书馆”“改革发展史研究中心”,建立 “万里与中国农村改革文献图片展馆”,现已打造成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近10万人次。
(三)突出泰山印记,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矢志不渝的传承弘扬泰山文化,融入“登高必自”、“从善如登”、“责任重于泰山”等泰山文化元素,学校校门两侧的泰山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主题浮雕及未了湖、揽胜亭、五贤园、神秀园、独秀园、望岳广场、泰山石刻等校内景观,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泰山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泰山文化精神。
着力推进“泰山文化进校园”,通过实施“2211”校园文化工程和“泰山讲坛”、“孔子学堂”、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精品项目“泰山诗词大会”等活动,进一步将泰山文化及泰山“挑山工”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极大提升了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
(四) 彰显泰山精神,塑造学生品质
泰山学院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近年提出实施的“全科育人”及“1244”德育系统工程,将泰山文化及其精神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各种渠道,积极融入学生品质的培养中,塑造了我校学生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良好品质。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泰山“挑山工”精神以来,培养能“下得去、沉得住、上得来” 的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现已成为我校德育建设的目标。
经过多年凝练与践行,学校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泰山文化特色育人模式,培养了以教育部“长江学者”郭建华、张焕水,“万人计划”领军人物万光侠、魏建,“全国农村青年带头人”党的十九大代表李晨、“齐鲁青年学者”高洪银、共青团十八大代表王梦瑶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层践行“挑山工”精神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