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问题·对策
——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知识创新速度加快,高端人才在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教育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全国层面来看,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到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高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需求,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国际影响力与国家地位不相匹配[1]。这些问题大部分也是我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目前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为进一步掌握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找准问题根源,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全面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今年4月至8月,在分管厅领导带领下,我们组织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专题调研,调研对象为部分有代表性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就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对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交流和总结,梳理了基本情况,摸清了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和对策,总结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主线,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质量提升计划,以项目为引导,逐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论文抽检、质量报告等为抓手,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34所,其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8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6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4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3所。其他驻鲁研究生培养单位5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军航空大学、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全省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为9190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060名,占比10.95%;硕士研究生81848人,占比89.05%。按照学位类型,学术学位研究生49157人,占比53.48%(博士研究生9812人,硕士研究生39345人);专业学位研究生42751名,占比46.51%(博士研究生248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2503人)。在校博士研究生中,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占97.53%,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占2.47%;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占48.07%,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51.93%。另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23784人[2](表1)。
表1 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及在校生情况
研究生培养单位数量 |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 | 全省研究生总规模(11.57万) | |
全日制研究生 在校生数量 |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 学位数量 | ||
34个 | 18个 | 9.19万 (其中博士生1.01万) | 2.38万 |
全省共有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192个,占全国总量的5.86%,涵盖111个一级学科中的93个和 47个专业学位类别中的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8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26个(表2)。工学、理学的学位授权学科数量较多,其中工学博士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占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量的35.4%,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占比21.12%;工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6个,占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量的36.19%,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占比17.12%。
表2 全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情况
总量 | 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174) | 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1018) | ||||
1192 | 一级学科点 | 二级学科点 | 专业学位 授权点 | 一级学科点 | 二级学科点 | 专业学位 授权点 |
161 | 3 | 10 | 514 | 78 | 426 |
(二)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绩
1.主动适应山东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优化学位授权布局。
根据国家要求,立足山东实际,主动对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新增学位授权点申报指南》,引导学校积极增列和培植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学位点和专业方向,调整缩减布点较多、就业率较低的学位授权点。2018年我省临沂大学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4个,均居全国第6位,取得较好成绩。
同时,各高校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强化内涵发展,通过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逐步优化结构,积极开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全省通过动态调整主动撤销学位点70个,增列学位点33个,学位授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2、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1.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我省自2006年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为核心,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和实践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等项目。经过11年的实施,我省已经建立起省、校两级创新计划体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
2.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为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自2016年开始,启动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引导和鼓励学校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建设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已立项建设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200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20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90个,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228个,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10个。
3、大力推进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模式。
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校所协同创新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今年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启动实施了科教协同育人计划,2018年9月13日,3所高校与中科院海洋所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合作双方以培养海洋科学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机制为保障,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支撑。
另外,培养单位和行业之间基于培养方案制定、联合项目攻关、研创平台共建、人才定制培养等全方位深度合作,百花齐放,构建了丰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山东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济南大学的“开泰模式”,青岛科技大学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赛、研”一体的CBL教育教学模式等,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了学校与行业互惠共赢。
4、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促进开放办学。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我省2017年出台了《山东省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国际化发展目标,拟定了重点开展项目。2018年,选派101名博士研究生赴国外研修,101名研究生导师赴国外访学,87名博士研究生赴国外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
我省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青岛农业大学设立硕士研究生公派出国(境)交流奖学金,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出国访学,设立了研究生赴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短期交流项目。青岛理工大学自2016年启动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交流的“樱花科技计划”,两校就联合培养博士生、共同开展项目以及本科交流学习等进行深入合作,提升了学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5、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主体责任逐步落实。
认真贯彻实施“导师首要责任制”,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遴选的必要条件,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导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和谐发展。青岛大学等多所大学先后打破研究生导师终身制,变研究生导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现了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同时吸纳部分科研成果突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优秀年轻教师参与研究生指导,优化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激发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活力。山东师范大学积极推动研究生导师发挥“导思想、导人生、导学习、导科研、导生活”的主体作用,传扬教学相长、团队共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特色导学文化,开展研究生“五导”卓越导学团队评选活动,为创造同学互助、师生共进的优良校园风气,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健全评价体系,强化质量监督。
(1)做好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山东省严格按照《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每年安排90万左右专门经费开展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工作。同时,做好抽检结果的反馈、使用和整改工作,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与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导师资格等挂钩,引导培养单位和导师进一步重视学位论文质量,加强论文过程管理。山东理工大学、潍坊医学院等一批高校制定严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坚持标准,严把过程,实现了省硕士论文抽检连续4年合格的优异成绩。
(2)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017、2018年连续两年发布《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是全国发布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不多的省份之一。连续3年全面公开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引导学校加强质量建设。
(3)推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我监督。积极协调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每年召开专门会议调度进展,促进培养单位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借鉴。通过推进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我监督意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7、招生选拔制度不断优化。
各培养单位不断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创新研究生选拔办法。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项计划”、“本-硕-博”一体化,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等制度多元并存,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构建了普通招考、专项录取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同时,实行优秀生源奖励政策、举办“优秀本科生暑期夏令营”、开展多渠道招生宣传等吸引优秀生源的方式为招生单位普遍采纳。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财政资金,培养单位和学位点通过申请基金、争取横向科研项目、成果转让等筹集资金的渠道不宽,自筹经费投入不足,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弱[3,4]。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为20298.63元,比2016年增长8.27%,山东省生均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为13769.62元,比2016年增长6.81%,额度和增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仅在排第29位。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在2017年申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中,我省没有一所高校达到国家申请基本条件,严重制约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调研发现,仅生均经费收入一项,聊城大学、鲁东大学、烟台大学等10余所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均达不到国家博士、硕士学位申请的基本条件,多数高校均期盼我省能加大对各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
(二)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少,学位点建设水平低。
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高等教育大省,山东省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点数量与其位置不相匹配。截止目前,山东省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8个、硕士学位授予16所,分别仅占全国的3.26%、2.1%;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4个,分别仅占全国的4.45%、7.55%。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的建设水平也有待提高。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中,山东省只有3所部属高校的6个学科入选,仅与东北师范大学一个学校的一流学科入选数目相当,省属高校则无一学科入选。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列为A档的山东省学科只有13个,与北京、上海、江苏的185、88、78个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省很多高校,学位点建设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部分高校师资科研整体水平、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一流学位点还有差距,主要原因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能力不强、措施不多,学校对于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家重大赛事重视程度不足,政策引导和专业指导不够,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应对专业学位快速发展不主动。
“十三五”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伴随研究生教育结构逐步调整,新的矛盾不断出现[5]。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培养单位的学科特点;“双导师”制不够规范,高校导师队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和项目,行业导师的指导能力亟待提高[6];优秀导师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工作无法取得突破等。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暴露出的问题,缺乏有预见性的引导、规范和应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缓慢。
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配套措施普遍不够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程度不高,留学生培养能力不足[7];导师参与国外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机会有限,合作研究的国际化层次不高[8];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区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专项经费,资助将博士研究生出国研修,并将此经历作为其毕业条件,与兄弟省份相比,山东省研究生出国研修仍停留在培养单位和学位点自发自觉的基础上,缺乏统一指导、要求和专项经费支持,不成规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低已成为学科、学位点评估的短板指标项。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工作开展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经费不足问题、考虑师生安全问题、项目资源问题,导致各高校开展国际化的积极性不高。很多高校希望从省级层面加大对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和扩大省级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的数量和范围,帮助学校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单位建设。
根据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和我省学位授权布局需要,应申请设立省财政专项资金,分批次、有侧重地支持立项(培育)单位建设,加大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硕士人才培养项目学校支持力度,帮助学校补齐生均经费收入短板。可组织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结对帮扶立项建设单位,安排专门招生计划,用于与立项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互聘研究生导师,帮助立项单位积累培养经验;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提升立项单位科研水平和能力。各立项单位要对照国家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落实主体责任,科学合理制定建设方案。确保我省立项建设单位在2020年和2023年学位授权审核时达到国家申请基本条件,争取每轮学位授权增列中有1-2所高校增列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二)全面提升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一是应加强新增学位点培植培育,根据全省学位授权特别是博士学位增列需要,遴选部分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重点培植,对标国家申请基本条件,从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支撑条件等方面全面加强建设,利用3-5年时间,全方位提升学位点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培植一批高水平学位授权点,争取每轮学位授权增列中新增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二是应加强现有学位点提质建设,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海洋强省、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作为学位授权增列与动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引导现有学位授权点进行优化调整和交叉融合,拓宽发展外延,按照需求设置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遴选若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示范性学位授权点,每年安排招生计划时优先支持,扩大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三是进一步加大省级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各校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水平,指导学校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优势,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学科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学校政策引导和专业支持提升研究生参与各类学科赛事的积极性,全方位提升学科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要求,应制定我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工作措施,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到研究生指导的全过程。应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的立项培育,引导研究生导师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获奖比例。应定期组织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活动,建立省、校两级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搭建研究生导师学术交流研讨平台。应强化示范引领,立标兵、树楷模,定期评定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团队,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团队的评选与奖励,建立省校联动推广复制立德树人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机制。应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的约谈制度,对于未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研究生导师,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对有违反师德行为的研究生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并给予相应处理。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按规定程序提交国家相关部门处理。
(四)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进一步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引导培养单位逐步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课程,大幅提高在校研究生出国进修数量、来华留学生数量;加强与国外大学之间学历、学分互认,扩大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估的国际化,科研活动的国际化,培养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才队伍;深化国际化教育程度,鼓励与国外高校共建一批研究生联合学院。应设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研究生、导师开展国际交流、出国研修等学术活动。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实现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同步国际化的原则。营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满足日益增加的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对国际化管理人员的需求。
(五)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引导各单位改革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多元化课程考核,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应完善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及课程教学监控;加强研究生中期考核,健全研究生学籍预警机制,完善分流淘汰办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改进和完善学位论文抽检方法,提高抽检结果的利用效益。
(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分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持续加强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在优化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实践、推进与国际接轨、健全评价体系、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等方面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可通过专业学位案例大赛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七)成立省级研究生教育专家机构。
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研究、标准制订、绩效评估及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分学科成立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按类别成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对山东省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学位发展、规划与建设,提供专家指导意见,同时作为第三方机构,对全省研究生教育教学、培养水平、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等开展咨询与评估,逐步建立独立、科学、公正、以社会评价为主的多样化评估认证机制。
(八)适当扩大评优类型和数量。
适当扩大山东省科技、社科类奖项特别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各类优秀成果、先进、项目等的评选类型和数量,激发研究生教育战线师生活力,为山东省学位授权点的申报、评估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在参与国家竞争中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教研[2017]1号)》。
2. 数据来自山东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17年度)
3. 秦媛.山东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基于2010年到2014年与江苏省的比较[J].郑州师范教育, 2017(1).
4. 杨岭,毕宪顺.山东省高教强省建设:问题与对策 [J].当代教育科学,2016(23):58-64,共7页.
5. 杨维芬.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山东省高校为例[D].2016.
6. 徐伟,张荣荣,张瑞.山东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成因与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6,4(9).
7. 杨韶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J].教育科学, 2013,29(2):73-77.
8. 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