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市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引领,从招聘、培训、改革等方面综合施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创新招聘模式增加优质师资。2019年,在普通高中试点“只面试,不笔试”的教师招聘模式,招聘教师101人。全市招聘编制内教师1744人。克服编制紧缺的困难,稳步推进后备教师入编工作,对考试考核合格的后备教师,全部完成入编手续。对于编制内招聘、后备教师招聘仍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采购第三方机构提供教育服务方式等形式招聘教师422人,有效解决了教师短缺问题。柔性引进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八中等学校专家、学者、名师在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德州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为德州教育发展把脉会诊。积极推进德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申办事宜,同省教育厅规划处对接,拟列入我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同时,今年继续同德州学院联合培养学前教育3+2专业学生。
二是创新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打造专业化校长队伍,截止到目前,全市共认定中小学一级校长138人,二级校长230人,三级校长132人。注重加强校长队伍培训,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校长的整体水平。连续两年开展全市初中校长培训,参训人员共200人,打造专业化、专家型校长队伍。同时,加强校长后备人才建设。不断从教学一线选拔人才充实校长后备人才库,努力使校长队伍梯队更加明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创新校长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师资均衡。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2019年安排西部经济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支教教师142人,选派100名乡村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县直中小学跟班学习,组织780名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选派37名教师到教育先进地区跟岗锻炼。全市2019年交流轮岗校长226人,教师交流轮岗2266人,其中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教学能手交流184人。各县市区也积极制定出台县管校聘实施方案、城乡教师交流方案等,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促进县域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均衡配置,激发教育内部活力。
四是创新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落实2019年山东省公费师范生需求计划360人。申报“硕师计划”研究生45人。9名教师入选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为在乡村任教满20年、30年的教师发放荣誉证书。2名教师入选“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评选10名“2019德州最美教师”和30名德州市教书育人楷模。设立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宁津县龙腾中学(宁津县柴胡店镇“大刀记”红色教育阵地)等教师实践教育基地。试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在市经济开发区、乐陵市、齐河县、禹城市落实育系统绩效工资制度,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启动乡村教师公寓建设,2019年全市累计完成周转宿舍576套,进一步改善了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在市属学校试点实行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制度,实行职称岗位分级竞聘,实行动态管理,逐年按工作绩效晋升的方式,拓宽教师职称晋升的层次空间,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