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我的人间四月天
发布日期: 2019-01-22 11:17 浏览次数:

嘉宾简介


魏建,1958年出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国际郭沫若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等。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及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曾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五大洲20余所国外名校发表学术演讲。先后当选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

1985年,正在就读山东师范大学的魏建参加了本校举办的首次教师节庆祝大会,其时的盛况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三十多年过去了,魏建教授已经是山师文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2017年“齐鲁最美教师”,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30年沧桑巨变,对于自己始终坚守、热爱的教育岗位,以及三十多年的教育变化,魏建教授有什么话说呢?于是,围绕“尊师重教”“最美教师”以及“如何为师”的话题,我们对魏建教授进行了访谈。

记者:您谈到过,您曾参加山东师范大学庆祝第一届教师节的晚会。能否重新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

魏建: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我的印象太深了!非常隆重。那场晚会是在当时的图书馆阅览室举办的,主持晚会的是当时山东电视台的著名女主持人鲜纪英。在晚会上表演节目的有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玉梅,还有当时已经走红的青年演员倪萍、徐少华等。他们给山师的老师们朗诵了歌颂教师的诗歌和文章,到场的所有老师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当时的我还是一个硕士研究生,但已经当过好几年老师了,所以我和现场的观众一样心潮澎湃:当教师,光荣啊!

记者:您后来又多次参加过教师节吧?2017年的教师节,您获得了“齐鲁最美教师”的称号。三十多年过去了,您感觉教师节有什么变化?

魏建:第一次教师节的美好记忆,使得我此后好几年,每到教师节就兴奋,兴奋得有点像小孩子过“六一”儿童节。但后面的几个教师节印象就淡多了,就像人们忘不了状元,却记不住探花和榜眼。

2017年,我的教师节记忆再也无法抹去了!我被山东师范大学推选为“齐鲁最美教师”候选人,我的学生们纷纷为我拉票,经过200强、60强、30强等一轮轮的角逐,这让我切身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荣耀和对评选活动的反映。关于这一次教师节,我听到的议论一致认为: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齐鲁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对于唤起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因为我在评选中胜出了就说这一活动搞得好,而是因为自己的深度参与使我更了解这一活动是否实现了主办方的初衷:前后四个月的时间,数百万人参与投票,特别是借了网络、电视以及新媒体等形式的辅助,尊师重教的精神与这一活动的宣传一起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记者:教师节的设立,是国家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在整个社会表达“尊师重教”的主题,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您觉得“尊师重教”的内涵是什么?

魏建:所谓“尊师重教”应该来自于“尊师重道”。“尊师重教”是今人的用法,“尊师重道”则是流行了上千年的中国成语。前者应是对后者的套用。古代为师之人的第一使命是传道,几乎无人不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的“尊师重道”理念,包含一个良性循环的因果链:为“师”有尊严,所传之“道”才会有尊严;“道”有尊严,百姓就会普遍求学;百姓普遍求学,必然尊师……显然,“尊师重道”比“尊师重教”更合理,更深刻,也更庄严。古代的教师应属于“士农工商”序列的最高层,这个阶层之所以高,就高在“士志于道”。这个阶层扮演着社会良心的角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道”至高无上,必须尊;“师”因“传道”而被尊。“尊师”是对教师之外人们的要求,“重道”是对包括教师在内所有人的要求。“尊师重道”做好了是良性循环,做不好是恶性循环。


“齐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

记者:也就是说,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层面,的确需要“尊师重教”;相应地,教师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也应该配得这样一种尊重。

魏建:是的,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两方面都要重视。一方面是提倡全社会“尊师”,这不包括教师;另一方面是提倡全社会“重道”,尤其针对教师。单纯强调一方面是不行的。正如前面所说的,“尊师重道”做好了是良性循环:学生“尊师”,老师就乐于“传道”;老师教得越好,学生就越尊师,而且更愿意学;学生好好学,老师更会好好教。否则就是恶性循环:学生不“尊师”,老师就不乐于“传道”;老师教不好,学生也就不尊师,就不愿意学;学生不好好学,老师更不好好教。从学生扩展到整个社会,道理是一样的。

记者: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因为种种原因,尚有一些不如人意处。您觉得我们在尊师重教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魏建:尊师重教,一方面是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唤起全社会对教育和教师更大范围的重视,这两年教师节对“齐鲁最美教师”的评选,发动了全社会来关注这件事,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想,每年对优秀教师的评选,名额和范围是否可以扩大一些?名额扩大了,影响也会更大。二是尽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切切实实帮助教师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尊师重教”可能需要更多地从精神层面关注教师的需求,比如如何在工作中获得职业成就感等。

记者:确实,现在不少高校教师反映学术压力大,教学一日日重复,缺乏成就感。对于如何破解教师群体中容易产生的职业倦怠感,您有何建议?

魏建:要避免这种职业倦怠感,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创新。学术界在不断更新,知识在不断更新,方法在不断更新,每堂课你都进行钻研,不断吸收新的东西,肯定感觉不一样,这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第二,社会在变,你所讲的内容,需要符合现在的语境;第三,我们的对象在变,学生在变,比如说,如果现在还用鲜花比喻姑娘的美,岂不可笑?我的课,有学生最多来听过三遍,就是因为我的课堂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不断更新,这样可能会累一点儿,但只有更新,才能克服倦怠。有一次,一位老师跟我聊天,谈到这个倦怠的问题。他说讲课内容天天重复,每次上课,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说对我来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哈哈。

记者:您能否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下自己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以来,在教师地位、待遇这方面的变化?您刚工作时是20世纪80年代,那时工资应该不高吧?当初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魏建:与现在相比,我刚工作时的待遇当然不高,但横向比较,当时的待遇其实还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当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提高了10%,大学教师工资以外还有讲课酬金,最重要的是教师享受了国家对知识分子的许多特殊政策,比如讲师的配偶和子女可以“农转非”,这待遇的含金量太高了!后来很多人感觉教师待遇下降,是因为其他行业待遇提高幅度更大,教师相形见绌而已。

要说当初我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与收入无关,是一些偶然因素所致。当年我报考师范不是想当老师,只是想上大学。后来,真的当上老师以后,我越发爱上了这个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可爱。我举个例子。我在山师教的第一批学生是夜大生,那是个军官班,山师与山东省军区合办的。上课第一天,我一进教室,满屋人穿着统一的军服全体起立向我行军礼,我像检阅部队的将军似的。我当时毫无心理准备,只是慌乱地鞠了一个躬。等我镇定下来,他们都坐下了,坐得好整齐啊!从我的角度看,竖着是一条线,斜着也是一条线。每个人的军帽都摆在书桌的同样位置,帽檐整齐向前,竖着看是一条线,斜着看也是一条线。尽管这门课我已经讲过多遍,但这次感觉大不一样,尤其是当我放慢速度让他们记录的时候,如同一个统帅在口述命令。当时我才二十多岁,既没有多少学问,也不懂教学艺术,但学生给我的却是尊重、关爱和包容。

这一切在悄悄地塑造着我。按照马斯洛的人格层次学说,当年的我尚处在满足温饱需要的最低层次,因为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一下子跃过三个层级达到满足自尊需要的极高层次。从此,我更加热爱教书并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支点。如果后来同学们不再那么关爱我,也许我会放弃这个支点。然而,幸运的是那么多学生对我持续地尊重,不断地逼撵着我总是想着如何对得起这份尊重。我只能更加认真地去准备每一堂课,越发难以割舍教师职业对我的诱惑。今天的我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功,我唯一骄傲的是:这三十多年我一直做着我最喜爱的事情。


作为教师代表,在山东师范大学校庆大会上发言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有没有过想放弃教师职业的时候?

魏建:这三十多年来,我经历过许多挫折,但从没有不想干老师的时候。我最初的理想是当兵,当老师以后,还幻想过到军校任教,想圆自己的一个梦。不过,当老师的时间越长,我的职业信念越坚定。有许多次教师以外的职业诱惑,我毫不动心。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中期,许多高校教师或全职或兼职“下海”经商。《齐鲁晚报》曾有报道,把高校教师分为三类:“下海的”,少数;“在岸上观望的”,大多数;“既不下海也不观望的”,极少数。我被点名列为“第三类”的典型。我之所以毫不动心,不仅因为我热爱教书,更因为我完全没有经济头脑。直到如今,熟悉我的亲友大都嘲笑我的“财商”为零。

记者:山东省“齐鲁最美教师”每年评选10人,含金量还是挺高的。您认为您获得“齐鲁最美教师”称号的原因是什么?

魏建: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能获得“齐鲁最美教师”称号。下面两个材料,应该与你所提的问题有关。一个材料是2017年“齐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王洪禹副校长代表山师为我做的推介词:

学生告诉我,上他的课,多少人如何去抢座,抢不上在过道上站着听讲;学生告诉我,上他的课,知识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都折射着教学艺术的光芒;学生告诉我,上他的课,突然断电,但他摸着黑讲,学生们都举起手机把黑暗的教室照得像艺术盛会一样……在他的激情燃烧的课堂上,点亮了多少求真者心灵的迷茫,给多少求善者爱的力量,为多少求美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说:学生是他的人间四月天;他愿:每一个学生都过得比他好。

另一个材料是2018全国最美教师评选中有关我的介绍,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常人以为一个老师不间断地讲课几十年应该很容易。实际上高校教师很少有人能做到,太多原因会让优秀老师短暂地脱离讲台,除科研任务的原因外,还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外出进修,公派出国、学术交流、社会活动等等很多因素,使他们难以保证每周都在讲台上授课,名教授更难保证。难得魏老师除假期外,每周都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授基础课,一直坚持了37年。在近四十年中国大学里,像魏老师这样科研成果丰硕又能每周上大课的教授极为少见,有坚持10年的,少有20年的,更罕有三十多年的。持久的平凡坚守就是不平凡。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您心目中的“最美教师”,其价值首先应该在课堂上体现?

魏建:这是一个方面。要说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美教师”,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师德高,学问深,讲课好,育人多。首先是师德高尚,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是学问深,好的老师一定是有学问的,要不给学生讲什么呢?第三是讲课好。学问深的人,不一定讲课好,口才好的人,讲课也不一定好。怎样才能讲课好?那就需要研究“讲课之道”,能够将学问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传达给学生。育人多,好的老师,基本都是桃李满天下。

这几年高校入选全国最美教师的人,大都符合这四个条件。今年教师节,当选全国最美教师的是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她是我心目中“最美教师”的典型代表,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

记者:您是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一名深受学生欢迎和尊敬的老师。为学和为师,您更喜欢哪个角色?

魏建:我更喜欢教师的角色。首先是因为我的确喜欢这个职业。其二,这是我的价值所在。我虽然有多重角色,但首先是教师,作为教师我获得的成就感最强。其三,我特别重视教师这个职业的挑战性。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挑战性就是不允许失败!许多行业都允许失败,失败了可以弥补,教师不行。一般人谈论教师往往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抽象地谈论教师这个职业,全是好话;一旦说到具体的某个教师,坏话就多了。为什么?因为不允许任何一个教师的失败!所以,在我的许多称谓中,我最重视的称呼是“魏老师”。

必须承认,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常常发生冲突。每当冲突的时候,我一直坚持教学优先的原则,坚持了30多年。我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经常被教学工作挤占。我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少写几篇论文只是个人的损失,耽误了教学是众多人的损失,甚至有可能是关乎许多年轻人如何成长的大事。

记者:您最让人羡慕的,是一直对为学及为师保有一种生命激情,能在教师职业中获得安身立命之感。您在教师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快乐来源于哪里?

魏建: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理解。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我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它是最光辉的职业?这光辉是哪儿来的呢?一个凡夫俗子突然登上讲台,他就充满光辉了吗?他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吗?不可能!只有那些好的老师才有光辉。那他们的光辉又是从哪里来的?根据我从教多年的经验,这光辉来自学生,来自他们纯洁、美好的心灵。教师永远面对的都是“太阳底下”最纯洁的一族。我对教师职业的阐释是,你如果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人家学生在他最美好的时段遇见了你,将来人家回忆这段美好时段——人家一定会回忆这美好时段的——就会想起你。这是一个美好的缘分!学生给老师光辉,老师再给学生光辉,又是良性循环。

人生最大的快乐,应该是一直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有些人不愿意当老师,是因为他愿意干别的。也就是说,他想干的事与他在干的事是分裂的,所以他痛苦。虽然我最初的理想不是当老师,但我在干的事与我想干的事很快就统一了,所以我非但没有分裂的痛苦,反而体验到了最大的快乐。


魏建老师在授课

记者:您的课堂一直很火爆。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您有何秘诀可以传授一下?

魏建:对于学生来说,所有失败的课堂都是一样的乏味,而成功的课堂各有各的成功;对于老师来说,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一样的,失败的课堂各有各的失败。那么,所有成功课堂上相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以为,成功的课堂分为四个层次:

 一堂课的成功,一学期课的成功,数年课堂的成功,每一堂课的成功。教好一堂课,只需要老师的上进心;教好一学期的课,需要上进心加上责任心;教好数年的课,上进心、责任心再加上良心;年复一年教好每一堂课,那就得靠上进心、责任心、良心之上再加上一颗博大的爱心,这就是所有成功课堂成功的共同谜底。

具体地说,教学可提炼为“讲什么”“怎么讲”“用什么讲”三个方面。“讲什么”,要追“真”“深”“新”。“真”是科学性,“深”是思想性,“新”是独创性;“怎么讲”,我总结出“陈述用事实”“推理靠逻辑”“讲解借形象”“不断设悬念”四大原则;“用什么讲”,我坚持“四个多一些”:多一些口语化的语言,多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多一些与学生的交流,多一些鲜活的材料。

理想化的课堂,应该是讲台上的老师根据不同的内容,或激情四射,或娓娓道来,或层层剥笋,或披肝沥胆。这样,讲台下的学生才能沉浸于这知识的殿堂、思想的盛宴、心灵的对话,如沐春风。

记者:“齐鲁最美教师”其实是一个很高的标杆,我们很难用这样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教师。您觉得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魏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至少要守住底线,也就是不误人子弟。

就像我刚才说的,一定要认识到:教师和医生是两个特殊的职业,不允许失败!社会对这两个职业的苛求度最高,宽容度最低。做生意赔了,只是你自己的损失,教师如果失败就是误人子弟;做生意赔了,以后可以赚回来,教师失败了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如同医生成功了是起死回生,失败了就可能伤天害理,当老师做好了积德,做不好缺德。

我曾经说过教师要“上练内功,下守底线”。所谓“上练内功”,就是要求教师提升师德水平、学养水平和教学水平;所谓“下守底线”,就是绝不误人子弟。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盯住师德上线,守住师德底线。盯住上线,就是向优秀的教师看齐,学习他们,超越他们;守住底线,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以任何理由做误人子弟的事情。


在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代表导师发言

记者:“不误人子弟”也是您带领新教师进行入职宣誓时所要求的。听说山师的入职誓词是您写的?这个誓言的全文是怎样的?

魏建:准确地说,山师新教师的入职誓词是我起草,有关领导又做了修改。当时我搜了网上的同类誓词,大都写得比较高调。我认为宣誓誓词不能太离谱,在入职宣誓的庄重场合,如果誓词净是些自欺欺人的内容,这样的宣誓非但起不到什么好作用,反而会起到坏作用。在诚信危机的背景下,过于高调誓词的坏作用尤为明显。例如,我不赞成很多同类誓词里都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之类的语词。如果所有教师都这样宣誓,马云就非得当一辈子老师不成?所以,只有实实在在的誓词,才有宣誓的意义。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种宣誓誓词,流传最久的有两个,一个是医学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个是体育界的奥林匹克誓词。之所以千年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是说得到也能做得到的底线要求。鉴于此,我起草的山师新教师誓词,没有唱高调的话,都是一般老师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词句。具体内容如下:

我志愿成为光荣的山东师范大学教师!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弘扬中外优秀文化,传承校训精神;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守学术规范,绝不误人子弟;为崇高的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勤奋努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