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区教育奉献一生
发布日期: 2019-01-22 10:19 浏览次数:

 嘉宾简介


李振华,1937年出生。1953年从南京师大来沂蒙山区支教,历任沂源县韩旺小学教师,张家坡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沂源一中教师,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先后八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2015年中国教育年度人物、2015年中国好人、省人民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感动山东十佳人物、省道德模范、十大山东好人、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93项,连续四届当选省人大代表。

1953年冬天,年仅17岁的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山东,主动要求到最偏远、最落后的沂蒙老区支教。就这样,李振华肩背铺盖,手提行李,来到了沂源县偏僻闭塞的穷山村韩旺村。1965年,他被调到与韩旺相邻的张家坡中学,一干又是15年。

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和苦涩不堪的生活,令李振华始料未及,甚至产生了回家的念头,但沂蒙人民博大宽厚的胸怀感动了他。怕他受冻,大婶们像孟良崮战役当年支前那样,亲手纺布,在煤油灯下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子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争相邀请他一起过节,把好吃的都给他留着……他再也迈不开回乡的脚步,沉甸甸的使命由此追随了一生。

南京来的“洋学生”与沂蒙山的苦孩子成了师生,孩子们的苦成了他执教的动力。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无怨无悔。为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他失去了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女朋友,放弃了回父母身边的机会,婉言谢绝了省、市、县选调、提干、回城的好意,把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

永难释怀心负疚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年年送高考毕业班。为了让学生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他勤奋工作,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认真授课,全力辅导。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进行交流,他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与他们同吃同住,夏天给他们驱赶蚊虫,冬天的深夜为他们盖被子。为了能让学生吃上新鲜的煎饼,他不再让学生一次带一周的饭,每到星期三,他骑着自行车到各村给学生去拿饭。有的学生从睡梦中醒来,看到这种情景,不禁下感动的泪水,对他说:“您白天这么累,晚上还为我们操心,比我们的生身父母还亲!”由于他关爱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学生非常尊敬他,都发奋读书,年年考出好成绩。他教的学科在临沂地区每次都名列前茅,地区教育局在他任教的学校两次召开现场会介绍他的先进经验。


李振华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报告会上作报告

1980年,他担任四个班的政治课,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他接连收到父亲病重的电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但他心里想着的是眼前这些大山里带着几代长辈们夙愿的贫苦农家子弟,他最终没有回去,而是安排上高三的儿子回家伺候老人。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唉,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啦,而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儿子回南京的第五天,李振华收到了“父病故”的加急电报,他看到电报后一下子晕倒在地。学生们的一份份大学通知书翩然飞来,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封信是写给他的。他们有的写道:“敬爱的李老师,您是带着人间最大的悲痛把我们送进大学校门的。”有的写道:“李老师,您就是我们心中最崇敬的‘慈父’,是您用渊博的知识把我们送出大山,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李振华悲喜交集,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落榜了,三个孩子中,这个孩子功课最好,最有希望……失去的永远失去了,那颗为人子、为人父的心再也无法抚慰!这份悲怆与负疚,深藏心底,永难释怀。

 谁想,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落为半身不遂。这种情况下,李振华只有回到故乡去了。南京的教育部门知道他是一名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优秀教师,非常希望他回去,并很快发来商调函。在沂源县领导和学生家长们的挽留下,他最后一次放弃了回南京的机会。心之诚、意之切,李振华承载了老区人多少梦想与期望!为人所需,为人所信赖,这是可以推卸的吗?一个教师,难道真是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华正是这样的人。

母亲生病的第十个年头,李振华把不肯离开故土的母亲接到了沂源,他想多陪陪母亲,他要亲自侍奉晨昏。可是事与愿违,母亲水土不服,不适应北方山区的寒冷干燥,来沂源一年之后的一天深夜突然去世了。李振华痛不欲生、心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有人哭喊着:“老人家,您别怪李老师,是我们对不起您呐!”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乡亲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他对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父母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的父母……”

无限爱心化“顽石

1982年秋,李振华被安排到沂源县城关二中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建的特殊学校,学生都是因素质差、爱惹是生非而被各学校刷下来的。刚招收的两个班共108名学生,大部分染有不良习气,其中9名是派出所的重点帮教对象。这些学生的平均入学成绩仅有28.5分,有26人的数学得了0分。这么一批后进生,管住尚且不易,更何况要改变他们。“看守他们三年,推出去算了!”对于这种论调,李振华坚决反对。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不是工厂里的某种产品,生产坏了还可以回炉,不能把他们当作“次品”输送到社会上!话是这么说,可这群野性十足的“马驹子”根本不上“套”。对老师的教育,有的不屑一顾、横眉冷对,有的无理取闹、野蛮顶撞,更有甚者谩骂侮辱、拳脚相向。面对这种局面,李振华这个校长也开始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李振华在山东省人代会召开前写议案


2012年,李振华参加山东省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

学生家长近乎绝望的哀叹和乞求,又一次唤醒了他的使命感。为了对症下药,他对学生全面调查,掌握了“病因”。李振华最懂得“情”的价值,因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成了他教育后进生的良药。他向教师们提出“撒向学生全是爱”“转化一名后进生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优秀生同样重要”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口号。他带头去做,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着这些被社会冷落的孩子。他善于从小处肯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渐完善了他的“小目标分层推进法”:针对个体特点,帮助每个学生制订“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激励学生朝着大目标迈进。同时,他建立了一套激励竞争评比机制,定期评比颁发“提高进步奖”,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丝的进步,就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小小的一张奖状,微薄的一点奖品,却能在后进生心中掀起巨澜。这些在许多人

眼里没有指望的学生,经过李振华与老师们的精雕细琢后,毕业的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升学率达96%。城关二中这所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1986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成为淄博市初中学校的一面旗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点石成金的现代神话!

令人称道的是,李振华教过的一万名学生,至今无一例违法犯罪现象。他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能做到这一点,无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了不起的贡献。1996年3月11日,《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介绍李振华转化后进生经验的报道,并配发了《校长是关键》的评论员文章。

奉献今生报恩情

1997年7月,李振华退休了。平时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山里乡亲,纷纷前来看望。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对于老区人民的拳拳真情,拿什么来回报?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始终让他难以释怀。教育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仍然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振华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沂源县实验中学。


李振华走访贫困学生

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巨石激水掀起层层波澜。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三所中学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到目前累计资金已达293万元。十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者已达8000多人次。为了让基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振华走访了300多个村庄、社区,摸清了哪些是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基金会建立以来,先后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2800余人次。

为了资助更多的贫困生,64岁的他于2001年2月应聘到淄博万杰朝阳学校担任初中部校长。打工8年,他将5.5万元的年薪全部拿出,资助不在基金会范围内的23名贫困学生。

市里一位领导听说后,对李振华说:“李老师,您年龄大了,家里经济也不富裕,我给您筹措5万元用来资助学生,万杰给您的报酬,您就别再救济学生了,留着自己用吧!”事后,李振华又把这5万元直接捐献给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

一直被李振华资助到中专毕业的张文强,父母有病,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自己又找不到工作。李振华便把他接到万杰,和他一起吃,一起住,并拿钱为他父亲治病。张文强告诉笔者,李老师最见不得别人受委屈,在街头看见贫困的孩子,他都要掏钱,身上经常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最窘迫的时候,他们还一起捡垃圾卖钱。张文强多次劝李老师:“您是山东省人大代表,捡垃圾容易引起误解,以后我自己去捡吧。”李老师却不在乎,为了不被人们认出来,两个人都是趁天不亮出去。现在,为了继续资助23名贫困生,他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费。


李振华为贫困家庭学生捐款

李振华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生。60多年来,他个人捐款达12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1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孤儿和特困生就有36人。在他的资助下,一个个贫困学子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有的走进了更高一级的学府,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人才……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爱心、慷慨捐资的人却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竟然没进过一次理发店,吃饭以玉米糊、南瓜为主。他不吸烟不喝酒,甚至连茶都舍不得喝。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50年,56年前30元买的“钟山表”至今仍戴在手上。他从来没有穿过西装和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几年前,他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到济南开会,因身着老旧甚至有点破损的中山服引起了保安的盘问。以他的工资和待遇,他本可以过得很好,老来也应该享享清福了,可他至今仍生活在清贫中。但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是最富有的,他的财富惠及一方山水一方人,他的名字将载入老区教育的史册。

阳红时情更浓

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李振华,几乎每一天都是那么忙碌。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倾尽心血和汗水,回报老区人民;退休后,他仍为教育忙个不停,关心下一代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

1997年,他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与省内外290多名问题青少年保持联系,建立帮促关系,帮助他们疏导心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情的饥渴者,最容易被感情融化。之所以后进,是因为某一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出了问题。”李振华还特别在报刊上发表《“转后”与“培优”同样重要》《认真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章,在全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发言,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身为沂源县关工委副主任,他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了解青少年思想状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他与其他老同志一起组成“五老”志愿者,向全市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发起“走出家门、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倡议,得到广大老同志的积极响应。身为山东省人大代表近20年,他提出的“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等建议、议案276条,大部分被政府采纳。

李振华对学生的关爱无微不至。他特别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定期检查校车,经常到学校食堂了解食品安全情况,趁放学时护送学生过马路;担任法制教育进课堂顾问委员,让更多的学生知法守法,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先后购买优秀少年读物586本、光碟210张,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创建了“道德讲堂”和“孝德讲堂”。自开班以来,讲堂已举办38期,培训学员1360余人次,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尤为明显,深受学员欢迎。他还主动为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三所中学提供资料和实物,分别建立了“荣誉展室”,作为品德课的实际教材,增强直观性;通过“两史”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除讲述老区的红色革命故事外,他还大量讲述了沂蒙老区乡亲如何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他如何扎根沂源60多年并努力报恩的经历,教育孩子们知恩图报、奋发有为。

针对青少年迷恋网吧、思想受到毒害的情况,李振华经常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县城各个网吧,对进入网吧的未成年人耐心说服教育,提醒经营业主牢记社会责任,守法经营,不能只顾赚钱而贻误后代,要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对于因迷恋网吧而辍学的学生,他就买好文具、书本、优秀课外读物和小食品等,送到他们面前,耐心细致地劝导他们立志成才,返校专心读书。在他的劝导下,26名学生树立自信重返校园。

留守儿童也是李振华特别关注的群体。他经常走村入户,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特别是对那些长期见不到父母而爷爷奶奶又管束不了的孩子,他总是耐心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并从经济上资助他们。他的爱心感动并激励着每一个孩子,其中有50多个表现一般的留守儿童在他的关心照顾下有了可喜的转变。


2018年10月,李振华第21次来沂源县东里镇韩旺中心学校为贫困生捐款

他义务兼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淄博师专、淄博三中、雪宫小学等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先后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义务作理想、信念、孝道、事迹报告33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耕耘心灵无限美,洒向人间都是爱”“从教一生情,甘为孺子牛”等,都是听众发自肺腑对他的评价。也有一些青年学生在听报告时质疑他的做法,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哪有放着钱不花都给了别人的,要求与他对话。有些人仍不能理解,便亲自到沂源县实地查访。当核实李振华所说都是真实情况后,个个深受教育。他面对面与青年学生交流上千次,他一直认为,能够让错误的思想得到校正,能够让青年学生走正路,有理想、有追求,做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他就满足了。80多岁的他,从不拒绝每一位邀请者,他说:“能让我去讲,是对我的信任和尊重,我不能让人家失望。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地作报告,我从来不感到累。能为社会做点事情,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如果我的报告能对人们有所帮助,那是我一生最值得高兴的事。”

 

李振华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入党的第一天,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要映红一片蓝天。”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扎根山区的力量源泉。这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书写着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者之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李振华做到了,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老区,将一颗永恒的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李振华可谓大无大有——对自己的亲人,他负“债”累累;对自己的生活,他苛刻至极;他收入不菲却一贫如洗,贡献巨大却拒绝索取。可也正因为他的付出,本来目不识丁的孩子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原本已经误入歧途的孩子转变为合格公民。他的高尚道德情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博大仁爱之心使他乐于奉献,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他硕果累累。

李振华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