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开花千簇 硕果压枝香满园
发布日期: 2019-01-21 13:25 浏览次数:

嘉宾简介


束怀瑞,1929年出生。1947年考入山东省立农学院园艺系,1950年毕业留校任教。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果树研究,在果树根系、果树营养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主编出版了《果树栽培生理》《苹果综合标准》《苹果学》《果树栽培理论与实践》等著作。他发明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研究”课题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曾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科教兴农功勋科学家等荣誉称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让我们的人民走上了幸福之路,我对国家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有深切的感受。”2018年金秋十月的一天,在山东农业大学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我国果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束怀瑞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谈改革开放40年的经历与感悟。


重视联系实际实践中学本领

1978年,束怀瑞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从1956年被评为讲师,到副教授,历时22年。与其他老师不同,他的副教授是省里特批的。由于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职称评聘,多年积压的问题太多、名额有限。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他在禹城盐碱地开发等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省里为他和另外一位山东农大果树专家罗新书特批增加了名额。

“为生产做出贡献,政府和群众都会想着我们,这也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做好工作。”回忆往事,束怀瑞感慨地说。

束怀瑞教书育人近70年,桃李满天下。他对记者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对我们党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有重要意义,而且实践第一的观点对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地方,无论是我们教师,还是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要有为生产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农业人才,要让学生多到生产中接地气,在实践中学真本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重视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束怀瑞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1978年秋天,束怀瑞给山东农大园艺系77级果树专业学生上果树栽培专业课。这些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第一批学生,文化基础好,学习刻苦,束怀瑞对他们充满期待。他在教学中结合大量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成果,讲果树产业面临的形势,讲解决生产问题的技术措施等。提起束老师,同学们都交口称赞。束怀瑞当年的学生,如今已是果树专家、山东农大教授翟衡回忆起束老师的课,还感觉那样亲切:“束老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他讲的内容很丰富,分析理论、原理都是结合生产上的实际问题,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1982年,山东农大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束怀瑞成为硕士生导师。他十分重视引导研究生结合生产实际研究问题。他的研究生都要接触生产,论文的选题也都围绕生产中的问题来展开。研究生们不仅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还参与了在沂蒙山区开展的果树穴贮肥水技术等研究项目,经常跟束怀瑞去蒙阴县。那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他们经常一天跑好几个山村,连续四五天在山里跑,晚上住在看山人的石房子里。


更新教育理念培养产业骨干

“1978年,我们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我认为这个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我们内部的单位之间、学科之间、老师之间也要开放、合作。”束怀瑞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一直倡导这种开放的教育理念。

1991年,束怀瑞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他认为,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应该让他们具有与本学科相关的更深厚的专业基础、更宽阔的研究视野、更活跃的学术思想。作为研究生导师,要尽最大能力培养出最好的学生。他还认为,研究生的培养不是导师一个人的事,要依靠集体智慧,导师虽然在专业某一领域有特长,但总会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各专业各方面都样样精通,可以请相关专业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一起参与、联合培养学生,这样对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有重要意义。于是,他先后把本校化学教研室的黄天栋、植物生理教研室的李德全等人吸收到研究生导师组里来,一起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一起培养指导研究生。后来,陆续又有土壤学科的张民、植物发育学科的张宪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胡继连等都是他的合作导师。 

董淑富是束怀瑞在1984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他从1983年就跟束怀瑞在蒙阴搞穴贮肥水研究。在研究生阶段,他主要研究根系生长动态。他回忆说:“在研究生阶段,除了对根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还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对根系如何吸收、保持水分和养分等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当时黄天栋老师就参与指导。当时除了黄天栋老师,还与搞气象的、搞土壤的老师合作,这种跨学科的力量真的很强。” 

除了请本校教师参与培养,束怀瑞还经常请兄弟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果树专家来为研究生举办专题讲座,许多国内知名的果树专家都曾受邀为研究生上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他还根据需要,把研究生派到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去学习。这样借助外力,为研究生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开放的优良环境。束怀瑞说:“培养研究生,要尽量找各方面的最优秀的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善于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际间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工作,1994年,在束怀瑞的提议下,山东农大、中国农大、华中农大、沈阳农大四所农业大学的果树学科组成了四校联合体,合作培养研究生。后来又邀请中国农科院遗传研究所

也加入这个联合体,这模式被称为四校一所联合体。这个联合体定期进行研讨,交流科研项目进展,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这样就达到了强强联合、互补弱点的目的,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学科带头人,束怀瑞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农大果树专业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毕业留校的,而且都没有博士学位。束怀瑞就考虑,青年教师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水平、学术背景至关重要,应当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让他们开阔学术眼界,提高研究能力。因为当时学校教师少,教学科研任务比较重。许多学校和院系,更愿意让青年教师在职读本校的学位,这样既方便考学,又不耽误工作。但束怀瑞认为,这些教师上本科、上硕士的时候就在同一学校学习,对自己老师的学术观点、研究思路已经十分熟悉,如果博士再在同一学校上,就容易形成“近亲繁殖”,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于是他鼓励青年教师去果树学科力量强的高校读学位、进修,并积极为他们推荐导师。于是这些青年教师都到果树学界的名家门下去读学位,这样可以学习各家之长,拓展研究思路。另外他们的导师是国家级团队带头人,这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级的大项目,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束怀瑞诙谐地把这种做法叫作“傍学术大款”。20世纪90年代,山东农大果树学科有十几名青年教师分别到中国农大、华中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大、中科院遗传研究所读博士学位。此外,还选派了一些教师到国外留学、进修,到国际上最先进的实验室去锻炼一到两年,了解国际上果树研究最先进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到1999年,果树学科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目前这些教师都已经成为国家、山东省果树产业体系的骨干。

束怀瑞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去培养,而他自己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很多却不是学果树的。他们来自数学、生物、资源环境、化学、物理、气象、经济等学科。束怀瑞认为:“培养这些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有利于开阔学术视野,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

由于专业背景不同,这些研究生在研究课题的思路、方法上确实有独到之处。采取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培养,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许多人在果树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影响的成果。对这些研究生,束怀瑞要求他们首先补果树专业的知识,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研究。 

山东农大的程述汉本科是学数学的,硕士读的计算机专业,后来他考取了束怀瑞的博士研究生,开展果树生长发育模型的研究。为掌握果树专业知识,程述汉就跟本科生一起上课,把果树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听了一遍,而且还学习修剪等操作技术。束怀瑞还在果树生长发育特点科研思路等方面对他进行专门指导,项目研究、指导生产也尽量让他参加,增加他的生产实践经验。“现在我对果树生产很熟悉,一棵树长得好不好,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也能说个差不多。”谈起这一点,程述汉颇为自豪。毕业后,他将自己数学方面的优势运用到果树栽培管理中,开展优质丰产生理生态的生物数学模型研究,建立了系列配套技术优化组装方案,用以指导果树标准化生产,提出了区域化的栽培管理模式。目前他正在开展数字化果园等研究项目。

从198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束怀瑞培养了23名硕士、48名博士、36名博士后。这些学生分布在15个省市自治区的27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大部分是教授、研究员,还有部分学生担任大学校长、国家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主任等职。束怀瑞在国外的18名学生中,有的是高校的终身教授、研究室主任,有的在高新技术企业担任技术骨干,还有的成为企业家。 

束怀瑞培养学生,除了教给他们专业知识,还十分重视他们思想品格的培养。他经常和学生一起谈理想,谈成才,教育学生学农爱农,做研究、推广技术要多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做贡献。他讲这些不只是口头说教,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教育学生。20世纪80年代在沂蒙山区扶贫开发、推广技术,条件非常艰苦,年过半百的他经常带领学生在山里一转就是四五天。由于交通不方便,他们经常是步行,每次束怀瑞都走在最前面。


打造一流学科促进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趋向正轨。经过几年的恢复和规范化建设,加快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实力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央和国家教委的有关精神,农业部、山东省在“八五”期间也相继启动了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工作。 

果树学科一直是山东农大的优势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束怀瑞对学科建设十分关注,和学院的领导、老师们一起商量如何促进学科发展,扩大学科影响。他提出学科发展的四个理念:学科发展要以平台建设为依托,要以团队建设为基础,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要以生产贡献为保证。

在这四个理念的基础上,束怀瑞提出了平台、团队、项目、人才、技术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战略。几十年来,果树学科始终是围绕这五位一体来进行建设的,把平台搭建好,把团队组建好,利用项目作依托,保证了人才培养,实现了技术共享。 

作为学科带头人,束怀瑞对学科平台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82年,果树学学科成为硕士学位点,1991年被列入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批重点学科,1993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学位点。1995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山东农业大学设立农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是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个流动站设作物学、果树学两个大方向。1999年,山东农大原农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被认定为作物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新增设园艺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果树生物学实验室成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2年,果树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园艺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山东农大园艺学科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

 1998年,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山东农大。2009年,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山东农大。2013年,山东果蔬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落户山东农大。这些平台对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入生产一线推动产业进步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生产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些话为我国科技发展扫清了障碍,也让我们这些受压抑多年的知识分子扬眉吐气,真是感觉到科学的春天来了。”谈起40年前的那场盛会,束怀瑞感慨万千。他说:“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为高校的老师,除了教好学生,也要不断创新,针对生产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为生产服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束怀瑞就开始了果树根系研究和碳氮营养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带领团队继续围绕根系、营养进行深入研究,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成果。根据这些研究,他提出了养根壮树理论,和“看碳施氮、以氮促碳”的栽培管理原则,这些观点对果树理论和技术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1982年,束怀瑞参加了省科委组织的沂蒙山扶贫开发,以蒙阴县为基点,开展“山区苹果园旱地节水高产研究”课题研究。 

蒙阴县94%的面积是山区丘陵,当时交通非常闭塞,群众生活贫困。全县的5万多亩果园中只有几千亩是正规管理结果的,大面积的果园产量极低甚至多年不结果。这里立地条件极差,土壤十分贫瘠,很多果园土壤有机质在0.8%以下。过去也有不少专家来这里指导生产,大家也都知道缺肥缺水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直都没能提出解决的有效办法。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1982年春,束怀瑞带领学生来到这里。刚开始他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就在条件最差的九里龄选了7亩最贫瘠的地进行试验。他根据自己开展根系研究的结果,提出只要保证少部分根系的营养就可以保证丰产。于是他们在根最密集的地方挖4个直径和深度不超过40厘米的营养穴,穴里面放上草把,每个穴里放约1两尿素、1两过磷酸钙,再灌5公斤水,用地膜把穴封严后再在覆盖的地膜上挖一小孔,盖上一个石块,以有效收集降水。采用这项技术,当时每棵树的成本只花费2.4元。然而谁也没想到,第二年,做试验的7亩地平均每亩结了1100多公斤苹果。 

这件事一下子在全县传开了,接着轰动了全地区,省科委抓紧组织鉴定。经测算统计,用这项技术比正常大田管理节肥50%、节水90%以上。七至八年生不结果树,经过一年管理,亩产达800~1200公斤。1984年,这项技术就在全县推广5000亩,壮树效果明显。1985年,四个试验点平均亩产1100公斤,全县推广7900亩,每亩增值1250元。除此而外,该措施对壮树、连续结果、克服大小年、提高品质都有明显效果。1985年12月,“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旱地栽培技术试验”获得山东省科学进步二等奖,这项成果还被列入了“七五”“八五”国家重点推广计划,在全国推广了470多万亩,效益达7.5亿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山东省以苹果为主的果树面积迅猛增加,新栽苹果幼树达500万亩,占山东省苹果总面积的66.6%。但是由于立地条件较差,加之发展速度过猛,苗木培育混乱,品种栽植混杂,果农技术素质较差,经营管理粗放,致使幼树投产晚,单产水平低,果品质量差。这些问题引起束怀瑞的深思。1989年,他向山东省科委申报了“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开发研究”课题,省科委对此高度重视,拨款120万元,立即组织实施,在全省18个县市区108万亩的果园进行开发。 

经过连续4年的开发,108万亩开发园片的单产和总产持续上升。到1993年,累计总产达253773.49万公斤,总增产154769.89万公斤,平均亩产达1010公斤,增加经济效益56亿元。1996年,“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开发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果树栽培科研方面课题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束怀瑞非常虚心向农民学习,总结群众生产经验。他也经常对青年教师说:“要多向果农学习,他们才是咱们老师。我们总结他们的经验,再提炼、总结,升华到理论,然后再用这理论指导生产。”

2007年,束怀瑞到蓬莱市考察果树生产时,听说有个叫曲受彭的果农种的苹果亩产2万斤,而且连续多年没有大小年。于是,他就来到曲受彭的果园,从品种、树形结构、栽培管理等方面详细了解情况,后来又多次前去调查研究。他对曲受彭的管理经验进行分析,组织团队成员从冗余消耗、施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局部优化、三层管理技术”。用这项技术可以做到每亩果园每年用0.8吨有机肥和少量化肥,依靠自然降水、不用人工灌水就能保证果树正常生产,成年树能达到亩产5000公斤水平,在大量节省劳力和资源的情况下实现稳产高产。


高效开展研发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1996年到2007年,束怀瑞担任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工程果树项目首席专家。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他组织省内有关高校和果树科研单位,在全省20个县建成了40万亩示范基地,还联合果品加工和园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从1996年到2007年先后完成200多项研究课题。他还引进一大批果树资源,选育、推广多个具有重大生产价值的品种和砧木,这一举措对山东省乃至全国果树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山东是我国苹果生产大省,1998年苹果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束怀瑞意识到,产量的大幅度增加,苹果市场销售形势将更为严峻。因此,提高质量,加工增值,扩大出口,为增产的大量苹果寻找出路,成为当时山东苹果生产面临的核心问题。 

1998年,在束怀瑞建议下,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农大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山东省苹果产业化在依靠科技促进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束怀瑞担任这个中心的主任。 

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苹果的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果品加工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种质资源利用和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贮藏保鲜工程与加工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2009年,科技部正式批准依托山东农业大学组建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束怀瑞任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束怀瑞对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要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推动我国苹果产业再上新台阶。

为更有效地开展研发,尽快出成果,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了苹果种质资源与育种、苹果标准苗木繁育、苹果矿质营养、苹果根系、苹果生理生态与栽培、苹果经济信息、苹果安全有机生产、贮藏加工、产业化工程、管理等9个方向的研发团队和8个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在标准苗木培养、果园改制、果树保护地栽培、观赏果树、果树专用肥、高原果树生产、精品果生产、果园机械创新,以及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级奖和省部级奖在内的多项奖励。通过项目研发、工程化开发、成果转让、技术服务与咨询和产品销售等方式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以来,研发的工程化技术成果得到快速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得到全面体现,带动了中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备了良性的自我发展能力,对山东和全国的苹果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推动产业发展,从2012年开始,束怀瑞在7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单位和果品生产加工等相关企业陆续建立院士工作站。2017年9月,按照省科技厅要求,将这些院士工作站组建成立了院士工作联盟,组织43名相关专家就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达到出人才、出成果、创效益的目的。据了解,院士工作站创新的28项成果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为110多万亩,产量近287万吨;2017年,苹果种植面积增至3800万亩,产量为4139万吨。苹果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果农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创新引领。 

如今已经89岁的束怀瑞每天依然按时上班,周末和节假日也经常在办公室办公。在果园里,他依旧和果农一起坐在地上,讨论种植中的技术问题。他的学生、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高东升感慨地说:“我觉得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老师——‘农比天高,情怀满园’。他的这种情怀体现在对果园、对老百姓的这种热爱,也体现在对校园、对学生的爱。”

束怀瑞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主要是向农民学习、向我的学生学习。我坚持这样一个理念:要努力多做事、做成事。果树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我愿意继续为果树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