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高密市按照“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的工作要求,严格程序,强化措施,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各项资助目标,发放各项助学金2587万元,资助学生2.9万人次,实现了弱有所扶、应助尽助。
一、健全完善精准资助“三化”制度,夯实教育精准扶贫保障基础
一是实现资助政策体系化。改进、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先后出台《高密市学生资助工作管理规程》《高密市学前教育助学金家长评议制度》《高密市精准资助救助实施办法》《高密市学生资助工作风险清单及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形成了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格局。
二是实现资助服务优质化。推行资助工作服务承诺制度,实现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持续抓好资助政策宣传,让教育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组织工作人员利用《高密市助学金入户调查表》进行入户调查。通过查看申请材料、访问师生、入户走访、暗访群众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本人成长环境,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在走访过程中,与贫困学生家长、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广泛征询家长对学生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宣传相关学生资助政策。同时,与扶贫办、各级民政部门联系,掌握孤儿、残疾、低保及建档立卡学生的情况,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都在认定之列,真正做到精准资助。
三是实现资助信息动态化。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学生资助相结合,在潍坊市率先开发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建立综合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档案,对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进行准确、完整的数据采集,做到贫困学生信息动态化管理,实现信息更新、救助服务同步推进,实时掌握学生变化情况,实现动态查询,统计数据更及时、更准确,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在潍坊市教育系统推广使用。
二、突出四项重点工作,丰富教育精准扶贫内涵
一是实施薄弱学校慈善帮扶活动。联合市慈善总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市相对偏远、办学条件较差的51个教学点进行深度调研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市慈善总会按照一校一策、精准救助的原则,对这51处教学点和困难小学进行慈善帮扶。帮扶物资包括计算机、桌凳、无尘黑板、电脑桌、办公桌椅等教学设备,价值180万余元,为该市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全市建立20所留守儿童关爱室,配备电脑、电话以及图书、棋类等设备器材,开通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QQ等,为留守儿童与家长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引导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大力推广校外留守小队建设,加强留守儿童的校外关爱和自我管理。组织对所有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并形成常态。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区域,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各乡村学校少年宫免费开放,开展了丰富多彩文娱活动、技能培训、经典诵读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按照“城乡共建、以强带弱、整体帮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将我市8所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所属片区服务小学作为重点受助学校,由城区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为帮扶学校,开展定向精准帮扶。城区优质小学与相近的一所城区薄弱小学,按照就近联合、以强带弱的组织策略结对帮扶,在落实教学常规、加强教育改革等方面实现管理沟通,优势互补,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缓解城区大班额等问题。
四是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建立以高密中专、豪迈科技中专、技工学校为主体,以教管办为依托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对贫困家庭成员及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掌握致富本领。在高密中专设立专门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建筑、会计、普通话、农机等培训,每年举办城镇建筑业关键岗位技能培训,年均培训1100多人次,合格率达96%。在各镇(街、区)教管办设立成教辅导员,积极对接镇街政府,通过邀请专家讲课、播放电教录像、现场指导、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并进行了示范和推广,为农民增收创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积极引导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参与职业技能相关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建立三个机制,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地落实
一是设立专项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学校2018年春季学生资助工作专项督查活动。督查内容分为资助管理和档案管理,督查采取分区、交叉互审的方式,审核结果由审核组全体成员签名确认,专项督查情况纳入年终督导评估。
二是建立专项巡视机制。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对受助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采用电话回访、入户走访,实地查看、与学生座谈交流、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开支等方式,对受助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助学金发放后告知学生或家长情况进行核实,对发生关系帮扶、人情帮扶和弄虚作假现象的收回助学金,并追究当事人和学校负责人责任。
三是完善弱势群体关爱督导机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学生、低保学生、孤残学生等八类特殊学生,加强关怀和救助。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形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