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系统改革开放40周年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 2018-12-06 10:30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教育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已经走过了40年的辉煌历程。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我省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基本经验,展望宏伟蓝图,明确发展思路,对于走向新征程的我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要历程

改革开放伊始,我省教育规模小、基础薄弱,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布点分散、质量低下。1978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6.57%,毕业生升学率88.4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不足20%。中等职业教育几乎荡然无存。高等教育在校生仅3.8万人,毛入学率仅为0.78%。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之间不成比例。

我省教育在基础薄弱、结构失调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经过1978年至1981年的恢复整顿,1986年至1997年的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5年至1995年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999年至2003年的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各自形成适度规模,办学设施不断充实完善,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建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及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层次比较合理、质量效益较好的教育体系。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调动校长、教师、学生三个积极性入手,着力破解办学为什么、教学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惠民重点工程,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一些创新举措被作为山东经验向全国推广,正在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

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45所、普通中小学13298所、中职学校401所、幼儿园19020所,在校生总数1773.03万人、教职工130.56万人,办学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0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83%。我省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教育普及化水平均保持高位,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

二、重要成就

(一)基础教育发展提质增效。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要求。按照国家分类指导的原则,我省被列为“一类”地区,必须在1997年率先实现“普九”。经过全省上下协同攻坚,终于如期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之后,我省基础教育工作重点转到实施素质教育上来,学校德育体系逐步建立,课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有所突破,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逐步加强。2014年,省政府全面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出台《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制定20余个配套文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确立烟台、潍坊、威海、滨州4市为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市为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基本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改革格局,各项改革正在加紧推进。实施德育综合改革,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思政育人、学科(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教育部首次在地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广我省做法;近20家中央媒体给予专题报道。出台《关于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推进分层教学与选课走班。全面启动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实验工作,遴选649处省级家庭教育示范基地,探索建立符合山东实际的家庭教育工作新模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启用新修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大学四个学段全面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省份。出台《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省级研学基地评选和国家级基地推荐工作。28所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300所学校被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称号。推进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青岛、潍坊、淄博、滨州市被列为国家级改革示范区,济南市章丘区等12个县(市、区)被列为首批省级改革示范区,积极创新编制管理、优化岗位设置、加大教师轮岗交流,近三年共补充教师13万人,交流轮岗教师10.6万人,中小学增加中高级教师岗位近9万个。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17市全部完成校长职级认定和聘任工作,1.07万所中小学校和1.83万名校长纳入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范围,1.14万名校长实行职级管理,初步建立起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省政府和教育部签署《山东省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出台《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在全省深入开展义务教育“2+1”文体工程。建立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制度,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构建起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育人格局。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印发《山东省县域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办法》,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青岛市、滨州市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318所中小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坚持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占据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2年底,省政府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在全国率先形成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相关试验区建设,推动青岛、潍坊、德州等3个东、中、西城市在职业教育方面继续先行先试,服务区域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立20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学校规划、专业设置、培养方案、项目评选等提供决策咨询。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试点院校达到81所、专业点达到147个,一体化设计377个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年度培养规模达到1万余人。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支持55所职业院校与微软、惠普等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遴选认定120个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确定10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组建170个各类职教集团(产业联盟),评选认定15个省级骨干职教集团,覆盖对接全省主要产业。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全省57%的职业院校成为省级及以上规范化学校、示范性学校或特色名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省连续多年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年均为社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60余万名,培训劳动力100余万名。我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第一名。加强民办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实施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党建1对1帮扶,选派公办高校离任的书记校长到12所民办高校任党委书记,切实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建成省级特色课程48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5门,设立673个函授站。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开设社区教育课程14000余门,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0个、实验区5个。积极推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整体转型升级,建设山东开放大学体系,初步构建起全民终身学习框架。

(三)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1999年以来,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为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启动实施“名校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科学确定办学定位,走特色发展道路。2016年,我省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印发《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挥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对接“十强”产业,从学科、专业、人才、平台、成果转化和智库建设等6个方面,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41所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完成人员控制总量备案,37所省属公办高校制定了岗位设置方案,25所公办本科高校成立理事会,9所高校进行了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试点。探索推进科教融合,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和新的齐鲁工业大学。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省财政累计投入建设经费21.65亿元,立项建设42个一流学科、60个重点建设专业(群)和40个培育专业(群)。全省6所高校进入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55个学科(其中省属高校27个)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启动筹建中国康复大学、国际儒学中心,引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实施分类拨款改革,完善招生计划调节机制,统筹41所公办本科高校10%的本科招生计划,调剂用于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社会急需的专业。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在44所公办本科高校推行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出台《山东省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实施方案》,每年选派10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出国研修、10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00名研究生导师出国访学研修。临沂大学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就业提供制度支持,10所高校被评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立健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协同创新计划,立项建设22个第二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2018年省科技奖励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62项成果获奖,比2017年增加18项,增长40.9%,其中获得自然科学技术奖和技术发明奖数量分别占总数的88.2%和71.4%,并囊括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我省高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663项,比2017年增长6.88%。

(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结合全国统一高考的发展,我省高考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977年至1982年,为恢复与重建时期;1983年至1991年,为制度完善时期;1992年至1998年,为酝酿突破时期;1999年至2012年,为快速发展期。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行以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为主要形式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出台《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统筹研制11个配套文件,形成“1+1+11”制度体系,构建起我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综合改革整体框架,我省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推进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学区制,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实行义务教育“零择校”。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行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实行等级录取或者“分数+等级”录取机制。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行以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为主要形式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春季高考“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考试模式,实行按专业类别填报志愿和平行志愿录取办法。夏季高考采用“3+综合”模式,从2018年起,所有科目使用全国卷。实现全省统一划定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夏季高考本科一批、二批为“本科普通批”,增加本科院校志愿数量,由6个院校志愿增加到12个院校志愿,推行多轮投档,提高考生报考志愿满足率。改革专升本考试录取办法,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实施本科高校、高职(专科)综合评价招生,探索高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考模式。实施公费医学生、师范生、农科生招生。在全国率先开展退役士兵单独招生免费教育,遴选20所高职院校、安排125个特色专业,面向2011年以后入伍并自主就业的山东户籍退役士兵开展单独招生试点。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和优质高职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计划,为农村学生和建档立卡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2018年全省高考录取比例突破90%,实现了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

(五)教育民生显著改善。

一是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二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于2013年出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省级督导评估。2017年,制定《关于贯彻国发〔2016〕40号文件统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意见》。全省17市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成为通过总县数和总人口数最多的省份,标志着我省在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正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三是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全面改薄”是党中央、国务院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作出的重大决策。我省于2014年启动实施,计划于2018年全面完成。截至2018年10月底,校舍建设开工面积2422.88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校舍总面积的113.25%;竣工面积2139.03万平方米,占规划校舍建设总面积(以下简称“竣工率”)的99.98%;完成设备购置87.38亿元,占规划设备采购资金总额的109.13%,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四是全力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2015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关事宜的通知》,计划投入1220亿元,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963所,在全国率先提出用两年时间彻底解决大班额问题。截至2018年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392.72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163所,新增中小学学位263.04万个,新聘任教师13.96万名。全省小学45人以上、初中50人以上、高中50人以上班额比例已经下降至24.21%、24.89%、34.2%,分别较实施前下降了14.02、19.07、40.64个百分点,起始年级基本实现了按照标准班额招生。我省报送的典型案例《创新工作机制,全面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五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我省分别于2011、2015年启动实施第一期、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第一期已于2013年完成,第二期于2017年底完成。计划实施以来,全省幼儿园由17751所增加到2017年底的18853所,在园幼儿总数由219.4万人增加到275.1万人,毛入园率由67.3%提高到84.86%。2018年以来,我省印发《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明确我省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最低标准为每生每年710元。六是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全国首创了“康教结合”实验项目,积极开展康教结合模式研究,初步构建起医教、康教结合的服务体系。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2011年的1100元提高到6000元,学生资助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特教教师待遇得到提高。

(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省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面整顿教师队伍,恢复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1992年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1993年全面推开新教师见习期培训。1997年在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2007年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职业教育着重进行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高等教育阶段对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意见。坚持把师德学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建立教师宣誓制度,在教师考核评价环节加大职业操守权重,对学术不端、师德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实行临时编制周转户制度,解决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对农村学校按班额核编,解决小规模学校教师不足问题。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小学统一的职称制度,并在小学首次设立正高级职称。实行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1万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乡镇学校任教,累计招收6000人;每年安排1.4万名师范生到财政困难县实习支教,缓解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省基本落实农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农村教师人均每月增资约500元;建成周转宿舍58.24万平方米;落实了乡村教师健康体检制度;10市提高了班主任津贴标准;聘任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820个;为12万人颁发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实施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工程,2016年以来入选并在管理期内的泰山学者达到223人。我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得到教育部高度认同,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推进会在济南召开。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我省成为5个发言省份之一,重点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经验介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

(七)教育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2005年以来,省政府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全覆盖。制定各教育阶段生均拨款标准,幼儿园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为每生每年710元,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710元、910元,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提前一年达到中央要求的6000元,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900元。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30%。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水平,高校统算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2000元。2017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2394.6亿元,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达20.4%。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694项教育事项可“一次办好”。完善监管机制,委托第三方对改革政策和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起草《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出台《山东省学前教育规定》《山东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等,依法治教扎实推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全省、连接省市县校四级的教育网络和教育数据中心,省市县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形成。

三、经验启示

   (一)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的根本遵循,确保教育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把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做好教育工作,就是要把坚定践行“九个坚持”作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构建与教育强省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支撑体系,奋力开创新时代山东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合力共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重要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牢牢把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要求,激励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牢牢把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活力。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眼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五)牢牢把握推进教育公平的时代呼唤,更加坚定地维护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教育公平正义要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出实招、办实事。我们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注重机会平等,注重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群体差距,真正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使人人都有享受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机会。

四、下步举措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标全省“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开放、创新、改革为引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一是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实施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建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继续深化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主动对接重大工程项目,实现产教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引进和培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急需紧缺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高层次青年人才。打造高端人才智库,为省委、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决策服务支撑。

二是继续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德育综合改革,编制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评价标准,制定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课程指导标准,加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加快特色高中建设,推进多样化、特色化、多种模式办学。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和高中联合育人计划,开展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试点,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三是巩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完善“3+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深化专业及课程改革,推进品牌专业(群)建设计划,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实施规范管理行动计划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走出去”战略。

四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关于提升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支持省属主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融合发展,支持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发展,加快筹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继续推进“双一流”建设计划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工程,实现内涵式发展。积极支持省属本科院校整体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加快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

五是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确保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指导各市积极做好新高考应对,有序开展模拟选科、专业选考、全员育人、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

(二)实施惠民重点工程,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推动全省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立足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启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提升计划,加快“全面改薄”工作进度,确保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全面改薄”规划任务。指导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入实施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持续化解大班额问题,建立大班额长效防控和巩固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班额情况。深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省每年新建、改扩建2000所以上幼儿园,每年新增50万个以上幼儿学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四有”教师。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尽快出台我省实施意见。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完成“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增量机制,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强化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提高师范类本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用3年时间达到普通专业标准的1.5倍,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行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保障乡村教师交通补助、教师体检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公费师范生培养力度,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为乡村学校培养15000名高素质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宣誓制度,大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