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恢复与整顿
山东教育走向健康发展轨道(1978—1985)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山东省开始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大力普及初等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迅速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一、托幼及初等教育走向正规
1978年9月以后,山东省开始全面贯彻落实《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彻底纠正随意停课现象。中小学学制也由“五二二”制逐步改为“五三三”制或“六三三”制。
1978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周年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面向”精神,全面落实《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深入开展教育领域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济南铁路局幼儿园的阿姨教小朋友们科学知识(《山东画报》1979年6月)(庞守义 邹本东 摄)
济南军区八十九医院幼儿园重视有理想、守纪律、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图为幼儿园主任王晓惠教孩子洗手绢(《大众日报》1985年6月24日)
青岛机械局幼儿园教师署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在开发幼儿智力上下功夫,做出了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家长的称赞(《大众日报》1985年9月9日)
潍坊市特级教师刘玉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她教过的一年级学生默字率均在百分之九十九左右(韩子夫摄《大众日报》1980年4月8日 )
枣庄市市中区十五中学帮助五处小学制作了光控仪等教具二十五个。 图为教导主任张华林在给区实验小学的师生讲解和用火柴杆操演光控仪(王平摄《大众日报》1982年2月9日)
二、中小学校舍改造,改善办学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省共有中小学8万所,90%以上在农村。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中黑屋子、危房子占52%,用土台子、土坯当课桌凳或自带桌凳的学生占一半以上,少数学校没有教室。1979年,全省每年小学生流失45万人左右,流失率为5.6%。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山东省积极开展了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从1979年党中央提出“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的要求开始,到1983年结束,全省用于农村校舍改造和建设的总投资近7.6亿元。
“土台子”——20 世纪 80 年代淄博山区学校的孩子在上课
山东省实验中学电教组教师郑亚龙与其他教师一起讨论提高幻灯片质量。(《大众日报》1979年4月10日)
三、中等教育改革
山东省于1979年4月颁布《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初步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五项措施。济南、青岛两市进行了普通高中附设职业班的试点。当年全省有30所农村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技术中学。
1981年8月,山东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会后,山东省政府批转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请示报告》,成立了由副省长牵头的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省教育厅设立职业教育处。
在中等教育结构调整中,山东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从1982年起,对普通高中改办的农业技术中学,除原高中的经费照发外,还为每所农业技术中学拨出开办经费8万元。
经过调整和改革,初步建成城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网。1984年10月,全省有职业技术学校1095所,在校生263958人,分别比1976年增长40%和1.9倍。
青岛市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图为举办旅游职业班的青岛第二十九中学
济宁地区大力发展农业中学,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众日报》1980年11月30日 )
青岛市第四职业中学聘请的青岛市服装研究所技师姜亦乾为学生讲授服装裁剪技术(《大众日报》1986年3月4日)
莱阳县农业技术中学设有农学、果林两个专业。图为果林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果树管理(《大众日报》1982年8月10日)
四、高等教育的改革
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召开了会期长达44天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恢复高考。当年,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1977 年 11 月,山东省制定了大中专招生工作具体实施办法。
1978 年9 月以后,山东省开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二年制、三年制逐步改为本科四至五年、专科二至三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省高等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84 年,全省经批准的院校有 47 所,比 1976 年的 22 所增加 1.14 倍。其中,综合性大学1所,理工科院校 9 所,政法、财经、体育、艺术院校各 1 所,短期职业大学 4 所。
为满足各行各业对多种人才的需求,山东高等学校在办学层次上,既注重本、专科学生比例的调整,也加强了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1978 年以来,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力开展面向工农业生产需要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教学、科研和生产三位一体的联合体,发挥了多出人才、快出成果的作用。在 1978 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山东省有4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在1979 年山东省科学大会上有100项科研成果获奖。1981年至1983 年获国家创造发明奖13 项,国家一级奖励成果 50 余项。
省教育局: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大众日报》1979年2月24日)
1984年7月1日,山东省省长梁步庭(右四)、全国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承先(右五)、山东省副省长陆懋曾(右一)、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路宾(右二)、烟台大学校长沈克琦参加烟台大学奠基剪彩仪式
1985 年,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前中)、副省长陆懋曾(左三)、副省长马长贵(右三)等在山东工业大学视察
山东大学中文系七七级、七八级学生自发组成的文学社团在开编辑会(《大众日报》)
高考制度改革后,平度县华侨中学已有150多名学生升入大中专学校深造(《大众日报》1980年10月13日)
五、教师队伍建设
据统计,1980年山东省高中教师达到合格学历的只占20.3%,初中教师达到合格学历的只占3.8%。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山东省从1980年起抓中学教师的师资来源和在职培训工作。
1980年10月,山东省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定:高师专科培养初中教师,中师培养小学师资,幼师培养幼儿园教养员,改变过去中师毕业教中学现象。
1981年,山东省中等师范学校改为招初中毕业生,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同时继续招收一定数量的小学民办教师,学制两年。在原有7所师范院校的基础上,又新建了济南师专、淄博师专、枣庄师专和胜利油田师专4所师范院校。到1985年,全省已拥有11所专门培养初中教师的师范学校,布局日趋合理。
1983年,山东省教育厅成立了师范处,各地市教育局也设专人管理中师教育。到1985年,面向小学的中等师范学校的布局、规模已基本合理,招生人数达到1.3万人左右,已能满足小学教师正常补充的需要。
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王承瑞(右),是我国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我国实行学位制度后,他培养出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第一个博士学位研究生(《大众日报》1985年9月9日)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政治教师王南勋(左)是全国和山东省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他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发表论文30余篇,为我国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改革做出贡献(《大众日报》1985年9月9日)
1980年11月,青岛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李忠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大众日报》1981年6月28日)
诸城县繁华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李名花根据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大众日报》1980年8月30日,杜宗河摄)
青岛第十七中学外语教师陈荣豪是一位归国华侨。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一意扑在教师工作上,做出了优异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模范教师,并被选为山东省侨联委员(《大众日报》》1981年3月3日,孟庆林摄)
六、民办教育的先声
1985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山东省社会力量办学暂行办法》。这是改革开放后山东民办教育第一部专门性政策文件,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部省级层面的民办教育政策文件。
1985年12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山东省社会力量办学暂行办法》
济南市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兴起(《大众日报》1985年6月6日)
为减轻职工的家庭负担,街道办起了托儿所(《山东画报》1980年1月)
济南东风缝纫学校是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开办27年来培养了近6万名缝纫人员,受到社会的重视(《山东画报》1980年11月)
青岛铁路第一小学退休教师刘惠贞,免费为年轻父母进行儿童教育咨询服务。她还自费办起儿童早期教育实验班。图为她在给孩子们上算术课(谭春亮摄《大众日报》1985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