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教育扶贫
郓城县精准发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发布日期: 2018-11-09 16:14 浏览次数:


郓城县精准发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郓城县以精准扶贫为导向,深入实施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前教育普及计划,积极扩增公共学前教育资源,确保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努力实现贫困村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

一、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贫困村办园条件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郓城县政府成立了郓城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制定并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或服务人口3000-5000人”的原则,经过科学测算幼儿园覆盖范围、建设规模、建筑面积、教玩具配备、投资金额,进行统一规划,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规划建设社区(村级)幼儿园;全县先后投资17481.55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3所,其中农村幼儿园163所,总建筑面积163810㎡。以奖代补,力促均衡。先后下发了《郓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验收的通知》和《郓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的通知》,对按要求建成达标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给予奖补资金220万元;对按要求建成达标的农村公办幼儿园,按照办班规模,3个班奖补资金30万元、6个班奖补资金45万元。近年来,10处乡镇中心幼儿园及82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奖补资金已到位,有效补齐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短板”。政策倾斜,精准帮扶。县教育局制定出台了《郓城县教育局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把贫困村学校建设优先纳入“改薄”工程,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对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做到精准帮扶,实现贫困村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贫困村适龄儿童入园率。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为贫困村建起了标准幼儿园;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投资600余万元,为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贫困村幼儿园统一配备了内配设施。积极发挥“第一书记”的资源优势,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用于帮包村公办幼儿园建设;省教育厅投资400余万元建设的张鲁集镇薛河口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扶贫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健全资助体系,确保惠及每一名家庭贫困幼儿

加强宣传,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家喻户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做到进乡村、进农户、进学校、进课堂,保障百姓享有政策的知晓权,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扶助政策深入人心。精准识别,确保贫困家庭幼儿全覆盖。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组织人员到校、进村、入户,对贫困家庭幼儿逐户上门摸排、了解情况,摸清各贫困村适龄少年儿童人数、学生基本情况、就读学校和幼儿园,逐村、逐生建立信息档案,确保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资助全覆盖;对孤儿、残疾幼儿、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幼儿、因病因灾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儿童除优先资助外,实行免费入园。阳光扶贫,确保教育扶贫公平公正。对申报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严格进行评议和认定,张榜公示,主动接受广大师生及社会的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的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贫困幼儿身上;围绕教育扶贫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加强教育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坚持做到“台账清、去向明”,确保专款专用。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全县共发放幼儿资助金1372.06万元,资助贫困幼儿达23154人次。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双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典型;去年8月份,国家开发银行在我县召开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座谈会;《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对我县学生资助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贫困村学前教师师资水平

加大贫困村教师扶持力度,优先补充幼师队伍,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农村幼儿教师补充。我县把幼儿教师招聘同中小学教师招聘同安排、同部署,不断加大农村幼儿教师补充力度;近年来,全县共招考幼儿教师 170 名。坚持城乡统筹、协调稳定、平等自愿的原则,通过支教帮扶、成乡对换、区域调配等方式,启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积极落实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职称,缓解了农村幼儿园师资不足的问题。加大贫困村幼儿教师培训力度。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县培训园长及骨干幼儿教师累计达3000多人次,培训保育员1200多人次,培训保健员460人次,幼儿园营养配餐员30人次。为全面提高贫困村幼儿园保教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对贫困村幼儿园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在国家、省、市和县教师培训项目坚持向贫困村幼儿园倾斜;2016、2017连续两年对全县贫困村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达365人次。加大城乡帮扶力度。通过城乡帮扶,定期举办乡村英语教师骨干培训班、对贫困村音乐、体育、美术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完成对贫困村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每年交流到贫困村学校中的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20%,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联系城区有关学校与贫困村幼儿园学生结对子,帮助贫困村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每年至少开展1项课题研究。

四、关注留守儿童,构建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各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留守儿童关爱室,配备图书和阅览设施、计算机、亲情电话等,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等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扶贫村在校留守儿童信息进行调查摸底,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明确教师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包活动,形成了关爱网络;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依托家长委员会,开展家教宣传、家长走访、讲座咨询等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向留守儿童父母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