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教育扶贫
临沂市打好四张“牌”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 2018-11-09 17:25 浏览次数:

临沂市打好四张“牌”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临沂市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注重打好四张“牌”,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一、打好学生资助“保障牌”,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一是抓资助政策宣传。通过电视台、网络、微信等渠道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提高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率。二是抓资助对象认定。建立完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确保精准认定。同时主动与扶贫等部门协调对接,共享数据资源,及时比对学生信息,确保每个资助学生情况精准。三是抓资助制度落实。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施资助全覆盖。2016年以来共落实资助资金4.83亿元,惠及学生45万人次,其中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023人次,落实资助资金3299万元。2016年以来受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52万人,发放资金2.7亿元。四是抓资金精准发放。按照资助资金发放相关规定,严格范围、严格标准、严格程序,将每项资助资金精准发放到学生手中。

二、打好改善条件“发展牌”,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夯实办学基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实施贫困村薄弱学校集中改造工程。在“全面改薄”原有规划基础上,做到涉贫学校优先安排、优先施工。截至2017年底,全市218所贫困村学校已投入各级资金6.87亿元,涉及校园校舍建设项目770个,校园校舍建设、设施设备购置规划已全部按时完成,临沂市提前完成贫困村学校全面改薄工作任务。二是实施贫困村幼儿园集中建设工程。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13亿元,新建、改扩建贫困村幼儿园134处,大大提高了贫困村公共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率。三是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程。保障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我市扶贫工作重点村涉及贫困村学校365处,截至目前,均已确定了结对帮扶学校,结对覆盖率达100%。四是实施智慧教育云平台集中搭建工程。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与拓普网络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购买教育云服务,市县两级财政5年将投入4.3亿元,目前,已有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0多所高校与临沂市对接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调集全国的优质资源为临沂所用。有效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缩短城乡、校际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是抓教师补充。实施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两年来补充音体美等短缺学科教师1288名。启动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培训计划,两年来签约867名高中毕业生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乡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抓能力提升。开展“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薄弱学科技能培训、贫困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贫困村小学校长及教干教师专题培训等,两年来共计培训约9万人次。三是抓支教交流。两年来安排2546名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支教、组织588名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

三、打好职业教育“技能牌”,增强贫困家庭造血功能。发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在脱贫攻坚中“短”“平”“快”的特点,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一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在全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现有公办职业中专2018年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建设标准。二是开展精准对接贫困家庭脱贫需要和区域发展需求的招生扶贫。对初中毕业后希望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户子女,引导他们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帮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两年来全市共招收贫困学生51226人。实行“订单培养”、学习、就业等“一生一策”个性化帮扶,实现“培养一人、脱贫一户”。全市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约为95%。三是强化职业培训。依托各类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面向在职职工、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职业培训,两年来累计培训18万人次。

四、打好特殊群体“关爱牌”,确保扶贫政策精准聚焦重点群体。一是全面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对在校贫困村留守儿童信息进行调查摸底,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为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提供场所和条件。截至2017年底,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涉及365处学校及“四联八建”贫困村涉及192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已全部建成留守儿童关爱室,关爱室完成率和覆盖率均达100%。二是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利用学籍信息系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标注登记,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失学学生。建立学籍系统与扶贫信息系统比对机制,对确为不在学的逐一掌握具体原因,分类制定控辍保学措施。对贫困家庭学生,劝返后实行精准资助,帮助解决困难;对学习困难或厌学的,指导做好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将残疾儿童保学作为重中之重,针对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家庭情况,实行“一人一案”,纳入学籍管理,对重度残疾孩子,提供送教上门等服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