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在西校区紫藤公寓5号楼学生住宿区域、走廊文化区、生化服务区合理规划融合的基础上,创新打造并引入导师讲坛、博雅书屋、心灵港湾等公共区域,成立了“学记书院”。这一“住宿式书院”模式,打破了高校传统的住宿形式,承袭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名起《礼记·学记》篇
聊城大学西校区的紫藤公寓5号楼——学记书院,窗明几净、整洁如新的宿舍楼给人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多间宿舍整合纳入的公共区域,成为学记书院的精髓所在,也成为书院试运行四个月以来,吸引大批学生前来的“精神粮仓”。
在学记书院,独具文化气息、标注不同职能的指示牌分别挂在每间屋子的门侧。上午10点,导师讲坛的屋内已经座无虚席。一墙之隔的博雅书屋内读本排放有序。对面的心灵港湾,用以师生交流的座椅整齐摆放,色彩醒目。
学记书院名称来自于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礼记·学记》篇。书院的院训是“学以成人”,旨在通过实行住宿式书院制,借鉴西方大学住宿书院的做法,承袭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默会教育相结合;建造高雅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创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秩序、营造文雅的学习与文化氛围、打造和雅的通识与环境育人场所;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能够深度学习、保持良好心态、心智模式健全、呈现现代教养与精神气质的新时代大学生。
“导师入驻”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提升学生的气质、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培养优雅的行为习惯。”在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于源溟看来,书院的落成有极为长远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的积极探索。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课程形式教育,配合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记书院,学生的导师由教师担任,助理导师由研究生担任,助理导师是连接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学习心得、个人想法、研究和撰写的论文、生涯设计同导师交流。此外,导师可以开设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和模块的书院涵泳,贯通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以及人文教育。
现阶段,学记书院比较典型的活动是“学记讲坛”及学生经典研读活动,每两周一位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做一次讲坛报告,首讲是校长蔡先金题为《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的报告,第二期是院长胡志坚教授题为《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礼记·学记》导读的报告,已经排出本学年的报告场次,报告人先从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师开始、再到其他学院的专家、教授,中小学校长、杰出校友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等等延伸。
同时,书院学生从蔡先金推荐的百部经典著作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经典著作中由学生投票选出喜欢的作品进行研读,两周开展一次研读活动,由导师导读,助理导师引读,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通过沙龙形式交流讨论,逐渐养成书院的特有的文化气质。
探索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体系
“依托教科院成立全校首个书院,这是对书院模式的一次试水,更是一次探索。”聊大学生工作处处长张乐方说,在硬件提升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内涵文化”的提升,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小到桌椅样式和书本摆放,都彰显出学记书院独有的文化气息。
随着书院模式的试运行,目前书院各种形式的活动应运而生,主要用于学记讲坛、导师课程导学、学业规划指导等的导师讲坛;用于经典研读、读书沙龙、图书借阅、图书漂流、读书之星评选等的博雅书屋;用于学生头脑风暴、社团讨论、创新创业和科研立项研讨等的智慧咖吧,以及用于学生心理相关活动,开展心理小课堂和小型团体辅导等的心灵港湾,多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目前,学记书院已经聘任了书院院长,成立了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包括书院办公室、书院文化部、学术部、心理部、宣传部、宿管部等学生自治部门。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院务委员会和导师委员会,在多个方面的进行探索,拟实行的学分制便是其中之一。
据介绍,聊城大学将在全面提升宿舍楼硬件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书院制度在全校范围内的推广与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