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第12010410号提案的答复
提出的《关于强化核心素养教育 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厅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了大批“德技双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构建文化素质教学指导机制。省教育厅专门牵头成立由专家教授、职业院校院(校)长和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文化素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搭建“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等三大平台,组织开展文化素质相关领域课题研究和师资培训,指导职业院校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将“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强化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诵读导引》(人教社2015年11月出版)和《工匠精神名篇诵读导引》(人教社2018年5月出版),引导职业院校的广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核心素养。通过组织召开职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论坛、经验交流会等,推动各职业院校加快构建融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于一体的培养体系。
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印发《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自2017年起,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科学评价。通过创新学生评价机制,引导学校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关,既关注技术技能培养、又关注人文素养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和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提供真实可信的参考依据。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建立和完善职业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在2017年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遴选过程中给予了一定倾斜,共立项34个有关职业核心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教改课题,着力提升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同时将创新性强、实践效果好的推选为省级教学成果奖并予以表彰。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适合的学校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充分发挥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的传帮带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耳濡目染下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下一步,结合您的建议,我们将在强化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大力推进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启动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培育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10万名“齐鲁工匠”。
二是开展劳模和工匠精神大讲堂活动。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进校园、进课堂,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宣讲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教育引导在校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认真开展职业院校教师全员培训、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和中高职骨干班主任辅导员培训,帮助职业院校教师树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鼓励教师通过培训获得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教师资格证书,增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师资力量。
四是大力推动活动育人。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引导各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总结提炼校园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广泛融入产业文化,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国学讲堂、技艺传承和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建言献策,推动全省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
2018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