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第12010573号提案的答复
提出的《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牢牢抓住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这个重中之重,发挥课堂主渠道优势,注重实践养成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一、我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法治教育课堂主渠道。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推进德育综合改革相结合。从2016年起,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正式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启用,每周2个课时,坚持从小培育、系统培养法治意识。坚持多学科协同,在语文、历史、地理等有关学科课程和学校活动、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育理念和法治教育内容。关于您提出的整合交警、消防、法院、检察院、律师等各方资源走进课堂的意见,在省级层面,从2017年起,省检察院联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活动覆盖17个市,举行了35场法治巡讲,1.3万名学生现场聆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推进法治教育进课堂的多种模式,烟台市在学校建立“法德讲堂”,倡导德法双修,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青岛市20余所学校开发法治教育校本课程,编印法治案例评析;泰安市确定了法治启蒙教育、法治常识教育和遵纪守法等三个层级的教育目标,开设校本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2课时。加强教学考核评价,在中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
(二)突出宪法教育的核心地位。全面构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从2014年起,每年对宪法教育做出部署,深入开展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中小学宪法晨读活动,举行“宪法小卫士”火炬网络传递活动,在线学习宪法知识,参加宪法测试,传递火炬,形成全省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的浓厚氛围。各地也都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宪法教育活动。
(三)发挥活动的实践养成作用。积极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宪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主题辩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我市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我省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参加学习人数近500万,测试人数超过280万,遥居全国第一。各地也都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积极与公检法司等部门以及律所合作,利用其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泰安市85%以上的中小学设置了“小法庭”,青岛市组织中学生走进人大、法院、检察院开展“法治之旅”实践活动,济宁市新学期第一课,从进检察院接受法治教育开始。
(四)提升教师法治教育能力水平。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长效机制,必须强化师资保障。各级教育部门把法治教育纳入校长任职培训、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将法治培训列入校长、教师培训规划,扎实推进。组织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训,举办全省中小学校长依法治校专题培训。2015年,在全国首个设立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法治培训项目,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集中1个月时间,学习法治主题课程并参加标准化测试,可取得2学分。截至目前,已连续开展三年,70多万中小学教师接受了培训。举办全省法治教师培训班,150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参加了专题培训。
(五)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力量。一是加强教育行政部门法治工作机构建设,这是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力量。二是健全法治副校长队伍。全省98%以上的中小学聘请了法治副校长,并建立了法治副校长管理、考核和表彰制度。威海市在配备法治副校长的基础上,为每所学校再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免费为师生开展法治教育。沂源县还聘请156名政法干警担任“法制班主任”。三是建设校外辅导员队伍。近年来,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员、老劳模”组成的“五老”队伍,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滨州市充分发挥“五老”作用,积极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的学校还邀请法学教授、法官、警察等专业人士走进校园,通过课堂宣讲、顾问咨询、社团指导、活动合作等形式,直接参与指导校园普法。
(六)打造法治校园文化环境。近年来,我厅从章程入手推动依法治校,取得积极成效。出台中小学章程建设指导意见,2015年全面启动中小学章程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省中小学章程整体完成率超过90%。以章程建设为契机,学校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和机构,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形成依法按章程办学的新常态,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方式。很多学校建起了法治广场、法治教育长廊等,截至目前,我省已开展5批示范校创建活动,近600所学校成为示范学校,从制度到实践层面,推动学校全面依法治校,为形成法治校园文化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七五”普法规划的中期之年。今后几年,我省教育系统将着力实施青少年学生“法育工程”,牢牢抓住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升,注重系统培育法治理念,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更好发挥教育系统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在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积极推进实践性、互动性、体验式讲授,针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禁毒、反欺凌、反暴力、防诈骗、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等法治专题教育。鼓励支持各地各学校开发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校本课程。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的法治知识教育,形成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在开学第一课、班会队会、社会实践、毕业仪式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举办模拟法庭、法治征文等实践活动,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夏令营、法治绘画、动漫等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推动各学校与人大、政协、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少管所、律所等机构合作,利用其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开展观摩、体验、警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法治教育馆(室),达到标准的加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牌子。积极推动中小学设立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育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有条件的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建立1个实践基地,到2020年,每个市至少建立1个实践基地。
四是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全面推广运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实现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共享。鼓励开发法治教育课件,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搭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作机制。组织征集优秀法治教育课件,与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在曲阜师范大学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五是强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委托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开设“山东校园法治文化之窗”专栏,近期将上线运行,集中展示山东各地各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及成效,打造共享、交流、学习平台,推动学校建设法治教育主题的长廊、广场、展室、教室、宿舍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建言献策,推动我省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山东省教育厅
2018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