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光明网】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发布日期: 2018-10-11 00:00 浏览次数:

  中小学教师周转编制专户、5%附加编制等政策,统筹编制资源,加大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完成公办幼儿园核编工作,对现有编制总量内确实无法满足的市、县(市、区),探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满足幼儿园教师需求。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为解决教师职称评聘难的问题,在2016年分别提高中小学教师中级、高级岗位设置比例5〜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了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在中小学增设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在乡村中小学任教10年以上申报中级职称、20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30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高校岗位管理办法,以“生员比”为基数核定岗位总量,提高高校教师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将高级岗位比例由现在的37.92%提高至53.6%。

  坚持保障优先,提高教师队伍地位待遇

  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确保中央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联动机制。各地在核定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上年度实际收入水平,在出台公务员奖金政策时,必须同时间、同幅度考虑对中小学教师的奖励,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搞活绩效工资分配。建立教师绩效工资增量机制,取消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要求,让学校统筹分配,以更能有效体现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在核增绩效工资总量时,对农村小班额学校、寄宿制学校、民族班办班学校、考核优秀学校等单位,可适当上浮绩效工资水平。

  前期,山东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青岛市对民族班办班学校,核增绩效工资总量10%,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学生的数量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最高不超过绩效工资总量的15%;济南市按照非寄宿制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每人每年300元、寄宿制每人每年320元的标准,增加部分绩效工资总量,用于教职工课后延时服务和节假日学生辅导等额外工作绩效奖励。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规定,将班主任津贴标准提高到每月300元至800元之间。

  济南市按照非寄宿制中小学每班每月900元、寄宿制中小学每班每月1000元、特殊教育学校每名在编教职工每月800元核定增加一部分绩效工资总量,用于班主任及德育工作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奖励。潍坊市建立了班级管理团队激励机制,中小学按每班每月700元的标准发放,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山东有14.78万乡村教师在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如何体现党对乡村教师在政治和生活上的关心,前期山东实施了“2贴、2房、1体检、1荣誉、1特岗”等惠师政策。

  “2贴”即实施乡镇工作补贴政策,乡镇教师纳入补贴范围,并按规定对艰苦偏远和长期在乡镇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给予倾斜,政策实施后农村教师比城区教师人均每月增资约400元;发放乡村教师交通补助,有的县( 市、区)最高补助为每人每月 300元,有的县(市、区)为教师开通了班车。

  “2房”就是通过优惠政策支持乡村教师在城里能购买一套商品房,学校能有一套周转宿舍,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和子女入学难题。截至目前,全省已新建、改扩建周转宿舍2.94万套。

  “1体检”即每年为乡村教师提供1次有质量的体检。

  “1荣誉”就是为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1特岗”即以农村学区为单位设立特级教师岗位,县域内教师均可竞聘,实行任期制,聘期内享受特级教师每月300元津贴,纳入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目前已聘任824个。

  另外,今年全省启动了首批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146名乡村教师入选,每人给予5000元的奖励,纳入省级骨干教师和名师培训范围,予以重点培养。下一步,将设立乡村教育突出贡献奖,奖励长期在乡村学校从教的优秀教师。

  健全校长收入分配办法。按照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山东 17个市全面完成了校长职级认定,各县(市、区)职级薪酬已发放到位或已列入2018年度财政预算,共有1.07万所中小学校和1.83万名校长纳入中小学校长职级改革范围,1.14万名校长(含副校长,下同)实行职级管理,全省基本完成中小学校和校长取消行政级别工作,初步建立了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但从改革情况看,校长基本工资仍按专业技术职务职级确定,尚未建立与校长职级相配套的基本工资制度。为此,实施相应的中小学校长收入分配办法,促进中小学校长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一步,山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学习贯彻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在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上抓牢党的领导权,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上下足功夫,在创新教师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实践,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上强化保障,把各项惠师政策落实落细,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