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庆云县把教育扶贫作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创新建立“四个一”扶贫助学新模式,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掀起了扶贫助学新高潮,建立了控辍保学新机制。
一、建立一本台账,精准定位扶贫对象
(一)全面摸底,严格筛查。按照“为群众负责、为贫孤孩子负责、为资助者负责”原则,县扶贫办、妇联、团委、民政局、教育局和各乡镇(街道)联合开展了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和孤儿基本情况调研摸底工作。经过入户调查、初审、复核等步骤,最终确定将505名贫孤孩子纳入帮扶范围。
(二)建立台账,登记造册。对孤儿、类孤儿(父母一方不在,跟随祖父母生活)等505名贫孤对象的个人信息、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和入学情况,全部逐一详细记录。经统计核实,学龄前儿童64人,占总人数的12.7%;小学阶段252人,占总人数的49.9%;初中阶段112人,占总人数的22.1%;高中和中专阶段43人,占总人数的8.6%;大学阶段34人,占总人数的6.7%。
(三)进出有序,动态调整。按照“贫困进、脱贫出”原则,以每年对贫孤孩子现实情况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完成学业的不再进行资助,对家庭脱贫的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在一定时期内仍享受救助政策。同时,将新的适龄贫孤家庭孩子和孤儿列为资助对象加以帮扶。
二、营造一个氛围,掀起扶贫助学高潮
(一)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印发《致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封信》5000余份,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关心关爱贫孤孩子,积极参与扶贫助学活动;印发《扶贫助学倡议书》3万余份,组织志愿者到城区门店、市场业户、企业等发放;印发扶贫助学海报5000余份,在商场、公园、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通过庆云电视台和“庆云发布”“智慧庆云”等新媒体宣传扶贫助学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助学的浓厚氛围。
(二)设计开发扶贫助学平台。建设德州市首家县级独立开发的扶贫助学爱心手机平台——“大爱庆云”,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各类扶贫助学活动,接收来自微信、支付宝等方面的网络捐助,方便社会各界通过网络奉献爱心,通过平台了解助学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捐资工作在阳关下运行。
(三)突出主题举办助学晚会。聘请市电视台专家参与策划、制作“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扶贫助学立志在行动”晚会,通过播放《“焦锋”的故事》专题片、曲艺形式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传统美德、为爱心企业颁发荣誉奖牌、县领导带领贫孤孩子现场立志等形式,全方位激发爱心、传递善良、点燃希望。
三、设立一支基金,兜底解决教育难题
(一)特设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由县慈善总会特设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贫孤孩子生活和学习。成立由社会名望人士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基金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分别负责基金的管理运行和监督,确保基金公开透明、规范运行。
(二)多渠道募集壮大资金。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展“扶贫助学慈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踊跃捐款。各乡镇(街道)、住建局、城管局、交通局等单位发动本辖区、本领域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深化巩固与烟台市芝罘区的扶贫协作关系,接收其100万元资金充实基金。举办爱心助学书画展,所有作品集中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助基金。目前,共募集扶贫助学资金3170万元。
(三)合理有效使用基金。结合生活水平和各学龄段学费情况确定资助标准,制定基金管理办法予以明确。其中,学龄前阶段3000元/人·年,义务教育阶段3000元/人·年,中职阶段3000元/人·年,高中阶段5000元/人·年,大学阶段6000元/人·年,每月通过扶贫助学专项基金账户直接划转至受助人账户,定期公开基金使用情况。
四、创新一项机制,关爱孩子健康成长
在解决贫孤孩子生活和学习费用的同时,庆云县创新建立“三对一”扶贫助学模式,招募一名科级以上干部、一名优秀教师、一名社会爱心人士结成志愿帮扶组,共同结对帮扶一名贫孤孩子。
(一)帮助贫孤孩子立志奋发。由县委组织部招募505名科级以上干部,负责孩子的亲情陪护、家庭教育、家庭事务的协调解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二)帮助贫孤孩子学有所教。由县教育局招募505名优秀教师,负责对贫孤孩子的定期走访、教育辅导,让他们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机会,让孩子通过教育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做孩子茁壮成长的学习导师。
(三)帮助贫孤孩子脱离困境。由县政府办公室招募505名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家,负责孩子的物资救助,解决孩子们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负担,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经济难题,做孩子无忧成长的感恩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