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发布日期: 2017-06-28 00:00 浏览次数: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已深入到高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各个层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研究性教学为主线,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全面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

  一、强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拓展学生学习时空

  (一)实施重点课程建设工作

  2014年,学校召开教学研讨会,确定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的工作方向。2015年,学校正式启动重点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建设新生研讨课、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核心课程等400余门课程。优秀的课程离不开优秀的资源,学校依托信息化课程平台,对每门课程分别建设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典型案例库、专题讲座、试题库、文献检索系统等。教师依托生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结合课程特点,推进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途径高效学习。

  

  (二)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建成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充分发挥了在全国行业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我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同时,学校积极推动课程体系重塑和课程内容改革,强化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的融合融通,2016年启动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工作,共遴选23门优势课程立项建设。目前,我校《石油工业概论》和《石油工业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已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卓越智慧树成功上线。

  

  (三)加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为解决石油工业的高温高压高集成带来的学生现场实习动手难的问题,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根据石油工业上中下游产业特点,搭建了覆盖石油勘探、开发、炼化、储运、机电五个方向的系列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学生创设了工业化的实训情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形象,让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参与到企业生产全过程训练。

  

  二、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实现从“讲堂”到“学堂”的转变

  为更好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学校在本科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研究性课程、新生研讨课,通过设立研究性的专题和形式灵活的研讨活动,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学校积极推进教学考一体化改革,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探索了多元化、灵活性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如:谷建伟教授在《油藏工程》课程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与科研热点和研究成果有机结合,提出了“点-段-面”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李元杰教授在《基础物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数字化教学模式,将计算机模拟技术引入教学过程,注重传授思想、方法、知识三者并重,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物理问题、建立模型、软件模拟计算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现,显著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加强软硬件建设,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一)硬环境建设

  建设“互联网+”教室。为支持教师实施灵活多样教学模式,2015年学校专项投资510万元,建成了30间“互联网+”教室,其中2间为交互型智慧教室。教室不设置固定讲台,教师可随时与学生进行深度的互动交流;桌椅可自由移动,灵活组合,方便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和经验分享;配备环绕白板、短焦互动投影、多路输入源等,教学内容可以分屏和多屏显示,极大的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支持多终端的无线连接和屏幕注解,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建设自主录播教室。为提升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效果,学校投入200万元建设了10间自主录播教室,并配备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一方面,教师利用录制的上课视频,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供学生自学使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视频录制可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新型课程平台。为保障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引进了“清华教育在线”综合性网络教学平台,学校规划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全部上线,打造学校专属的“石大云课堂”课程平台。学生可通过手机、iPad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互动实现无缝连接,形成了师生、生生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

  

  (二)软环境建设

  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增强教师信息化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学校实施了教师专题研修计划,设计了一系列由校内外教学名师主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专题化教学发展活动,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同时,针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学校定期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学平台使用、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等,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能力。

  

  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是有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现深度融合的有效保障。为此,学校专门设立研究性教学改革(四批94项)、考试改革教改项目(三批57项),出台了研究性课程、新生研讨课、网络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指导性实施意见,有效保证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深入开展。同时,学校还设置了研究性教学教改项目、考试改革项目专项经费,制定了教学工作量计算、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评价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保证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推进。

  四、取得的进展及成效

  (一)学生学习时空得到拓展

  “石大云课堂”上线以来,已建成课程网站900余个,课程上传资源量达到12T,网络教学平台总访问量达550万人次,学生可打破专业和时空壁垒,随时随地学习任何一门课程内容。教师利用课程网站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教师重点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改革百花齐放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条件和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慕课等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线上课程资源,采用讨论式、探究式、小组协作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课堂“活”了,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三)虚拟仿真建设成绩斐然

  目前,学校共建成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500多个小时时长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和144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学生可在高度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实验与创业实训,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无法体验工业化生产实际的问题,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创业过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2016年全国虚拟仿真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我校5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四)教师信息化素养显著提高

  通过学校组织的专题研修和培训,不仅更新了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而且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师信息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经统计,学校已有50%的教师使用石大云课堂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更加多元。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大赛、教学比赛等获得了107项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1项;学校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优秀组织奖。

  联系人:赵新强,18653269267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