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山东教育报】精准发力,实现农村学校教师班车全覆盖 ——胶州市开通教师班车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 2017-02-13 00:00 浏览次数:

  胶州农村教师班车“校校通”让农村教育驶上幸福路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国家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大大改观。现实中,很多教师工作在农村,居住在城区,被上下班不方便的问题严重困扰。这样年复一年的奔波一方面牵扯教师的精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胶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形成“5专车+1公交”格局,在全市范围内为所有农村教师开通了班车,努力让农村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胶州市开通农村教师班车工作的经验值得借鉴。

  ——编者

  精准发力,实现农村学校教师班车全覆盖

  ——胶州市开通教师班车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孙媚 通讯员 董淑舟 李常春、

  日前,一篇《18日,我辞掉了正式在编教师工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很快阅读量突破了10 万,引起了社会热议,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感慨和共鸣。“钱少、事多、离家远”是该教师辞职的主要原因。该教师“离家30多里,为了不迟到,每天5点起床,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下班的时候赶上堵车,有时候得晚上9点到家”。这一点,对很多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来说是深有体会的。所幸,胶州市的农村教师再也不必经历奔波之苦了,因为全市各镇已经为农村教师开通了班车。

  势在必行:开通教师班车是农村教师的切实之需

  农村教育质量是衡量胶州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工作和生活条件存在很大差距,农村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颗“毒瘤”。近年来,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各地千方百计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工作,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扩大考录规模等,使乡村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绝大部分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把家安置在城区,所在学校离家较远,要管理学生,又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很不方便。不少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区学校“钻”,农村教师待不长、留不住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城乡“距离”问题逐渐凸显。

  近年来,胶州市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培训机制、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然而,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推进也深受“距离”的困扰。一是教师补充受教师流失影响。近年来,胶州市将新考录的1200余名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给农村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很多新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有抵触情绪,千方百计想调到城里去。二是照顾家庭影响支教。胶州市探索建立城乡教师支教、挂职双向交流活动,每两年选拔20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很多城区学校教师想到农村学校大显身手,但是考虑到去农村学校太远,上下班不太方便,影响照顾家庭,最终放弃支教机会。“距离”的现实存在严重影响了新举措的落实。

  胶州市是县级教育大市,全市教职工约9000人,其中,乡镇学校教师约2000人,他们支撑起9所初中、38所小学、9所中心幼儿园以及所有教学点的教育教学任务。胶州市现辖6个街道、6个乡镇,其中最远的里岔镇、胶莱镇距城区40多公里。如何有效化解城乡距离问题,成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

  为此,胶州市确立“补充是基础,留住是关键”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思路,牵住“解决交通问题”这个牛鼻子,在全省率先开启了探索开通农村教师班车之路,努力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步步为营:教师班车运行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2015年,国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等突出问题。胶州市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精神,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要问题、紧迫任务,精准发力,全力推动教师班车覆盖全市农村学校。2016年11月,胶州市胶莱镇教师班车试运行两个月后正式开通,至此,胶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教师班车“校校通”。

  农村教师班车开通6年,经过从点到面的辐射以及3大模式的更替,终于完美收官,形成“5专车+1公交”格局。截至目前,胶州市每年投入约150万元,在5个乡镇开通教师班车23部,设置站点近260个;在一个乡镇开通教师公交线路3条,设置公交站点65个,彻底解决了最让教师犯难的交通问题,让近2000名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获益。

  “与政府班车并轨”模式。2009年,胶州市营海镇(现为九龙街道营海社区)开通了全市第一辆教师班车。因为资金投入的限制和先行试点的困惑,教师班车没有单独开通,而是采取了“与政府班车并轨”的模式:所有教师都可以自由乘坐已经开通的政府班车。政府班车根据教师住所分布进行了站点调整。班车开通解决了教师上下班问题。2011年,在镇财政吃紧的情况下,铺集镇也采取“与政府班车并轨”模式,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让全镇教师坐上了班车。

  在财政资金支持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坐上了政府班车,但是也出现了新的矛盾。比如,班车容量有限,教师“蹭”政府班车,导致班车相对拥挤,站点增加也延长了班车运行时间,政府工作人员有看法;为保证政府工作人员权益,班车增加的站点有限,教师乘车又不方便。按此模式运行的班车一年半后被取消,两镇政府开始实行“专用教师班车”模式。

  “专用教师班车”模式。作为离市区最远的乡镇,2010年,里岔镇党委政府集中力量为教师办实事,将开通教师班车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调研考察营海班车模式后,决定消除弊端,一步到位:由镇财政拨款,开通专门的教师班车。专门的教师班车有固定的线路、停车点和时间,每天早上把教师们送到,晚上接回,在城区居住的农村教师从此结束了“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之苦。

  针对教师住所分布情况,教师班车进行了两个月的试运行,调整了站点和线路,保证教师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站点。“政府掏钱给教师发放红利”的温暖举措,提振了全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精气神,得到学校、教师的一致称赞。随后,李哥庄镇、铺集镇、胶西镇、杜村镇(现归属胶西镇)、张应镇(现归属里岔镇)、九龙镇(现为九龙街道)、胶莱镇相继开通了专门的教师班车。

  “教师公交线路”模式。2013年,洋河镇将开通教师班车问题提上议程。洋河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无力承担教师班车费用。该镇创新思维,立足现实独辟蹊径。

  随着胶州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全市逐步实现了公交线路全覆盖,公交车可以到达每一个村庄。洋河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公交公司的支持,为全镇开设“教师公交线路”。根据学校分布和教师住所分布增设站点;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调整发车时间、班次,确保全镇每一名教师上班、下班时有车经过站点。该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如公交站点较多、教师乘车时间较长等。但在现实情况下,这无疑是减轻财政负担、增加教师福利的有益尝试。

  针对农村教育短板问题,胶州市积极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为偏远农村教师开通班车,解决了教师们的出行难问题,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乡村教师在农村教育沃野上落地生根。

  一线心声

  坐上通往幸福教育路的教师班车

  胶州市胶莱镇小学 贾晓红

  2010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成为胶州市胶莱镇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毕业后的3年时间,我住在学校的宿舍里,一心扑在工作上。

  2013年,我结婚怀孕后,便从学校搬回家住,踏上了漫漫的奔波之路。每天早晨,我5点50分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到小区门口坐公交车,大约40分钟后换乘从胶州到沙梁的小公共汽车,再辗转约50分钟到达胶莱镇政府,然后一路小跑大约15分钟,才能在7点半之前赶到学校。一个“大肚婆”起早贪黑,一天往返奔波4个小时上下班。有时,我会委屈地问自己:为什么现实如此考验我对教育的热爱?

  产假结束后,我开始了与同事的拼车之路,每月给同事300元油钱。这样,我每天6点半从家里出发,骑电动车15分钟到同事家门口,然后和另外4位同事一起奔向学校。

  40分钟的拼车路程常常让我们惊心动魄。工作了一天非常疲惫,尤其冬天,上下班的时候天色很暗,我们5个人在路上都绷紧了弦。即使这样也避免不了偶尔发生交通事故。印象最深的那次事故,是对方司机因为抽烟走神,狠狠地撞到我们车上。我当即昏了过去,被送到医院救治。医院建议我住院两周,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我一个星期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我热爱乡村教育,但我也暗暗羡慕城区教师生活的便利。

  之前听说别的镇开通了班车,我也在心里期盼。近几年,胶州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如果我所在的农村学校也能把班车问题解决了,那该多好啊!

  终于,在盼望中,2016年9月开学,胶莱镇也开通了教师班车。“王老师,我最近发现班里小宇上课总走神,您发现了没有?”“刘老师,你们学校课堂研究最近有新成果吗?”……现在,坐上教师班车,我不用担心车不准点,不用担心路上出事故,也不用支付油费。在车上,教师们或闭目养神,或谈笑风生,或聊聊班里的学生,谈论学校安排的活动应该怎么准备,交流学校最近取得了什么成绩……漫漫上班路,成了我们最享受的时光。

  坐上通往幸福教育路的温暖班车,我的心底涌起无限的满足和感恩。沐浴着国家、省、市关爱农村教师的春风,我唯有坚守农村教师岗位,追寻乡村教育梦想。

  教育连线

  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胶州市副市长姜青华:教育在一座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胶州市历来重视教育发展。近年来,胶州教育享受了“三个优先”:财政投入优先考虑教育,人才激励政策优先考虑教育,实事安排优先考虑教育。同时,我市用足、用活“政策引领”,形成市镇两级联动投入机制,在镇街政府工作考核中大幅增加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分值,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激发了镇街政府教育投入的热情,在全市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2015年,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此为契机,我市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力求从根源上解决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先后实施城乡教师双向交流、评优选先向农村倾斜、国家级培训优先参与等一系列新政策,市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设立农村教师专项发展资金、城乡教师支教挂职补贴、农村班主任津贴等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2016年,将开通农村教师班车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力图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胶州市教体局局长殷成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农村地区相对城区各方面条件都存在一定差距,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和城区学校教师同等的教学任务,却很难享受到同等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我们必须不断完善保障机制,让乡村教师们获得尊严感和价值感,增强其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内驱力。

  在实现农村教师班车全覆盖方面,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造氛围、广开门路。首先是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的社会满意度,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兴教助教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广开门路,多点开花。市级财政有困难,就动员镇级财政,镇级财政有困难,就动员社会和企业力量,最终实现了农村教师班车全覆盖,也开辟了通过多元化手段办教育实事的新渠道。

  胶州市胶莱镇党委书记管洪涛: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担当。讲奉献并不代表可以无欲无求,教师也是社会的一员,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完全有权利和大众一样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让他们有更多的理由和热情扎根在农村这片土地上。胶莱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是长期困扰教师们的一个大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2016年,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我们毅然做出了开通教师班车的决定,目的就是把历史欠账还上,让教师们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待遇。现在,全镇有需求的教师都可以免费乘坐班车上下班,为教师们节约了一大笔开支,教师队伍逐步稳定下来,全镇教育也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校长旁证

  开通班车让农村教师更有精气神了

  胶州市胶莱镇沙梁小学校长郭德强:开通教师班车,打破了学校的“管理困局”,为农村学校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沙梁小学离胶州市区40公里,坐车需要中途转车,时间太长,非常不方便,所以开通班车之前,教师们多以拼车为主。拼车虽能节省时间,但是教师们离校的时间可能不一致,往往几个人协调不好会出岔子。下班之前至少半个小时,教师们就要联系怎么走,牵扯很多精力。小部分教师坐公共汽车,更得“起早摸黑”,一天下来很疲惫,还经常因为各种不可控的情况迟到。开通班车之后,教师们不用为上下班怎么走犯愁了,一心扑在工作上,学校管理更规范了。

  胶州市里岔镇远家阿洛小学校长赵启卓:我们学校应该是离胶州市区最远的农村小学,有四五十公里。如果坐车,不算等车的时间,教师们一个来回也要三四个小时,天长日久,疲惫不堪。如果拼车,还要算个经济账:一个月大约1200元钱的油钱,按4个人均摊,每人也要300元。另外还有交通安全问题。所以,对教师们来说,拼车是个费钱又费劲的麻烦事。班车一开,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们都特别开心,更有精气神了。前几年,农村学校人才流失很严重,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在农村待。开通班车之后,这种情况会大为改观。

  记者评论

  为农村教师开通班车是一种为民情怀

  本报记者 刘学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目标是让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教育优先发展从口号变为现实,特别是在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发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教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因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教育差距日益缩小。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政策实施、农村教师津贴发放、评优选先倾斜、职称优先评聘等措施的落实,在相当一些地方,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不再是矛盾的焦点,但“干在农村,住在城市,交通不便,负担加重”却成为影响大部分农村教师工作情绪的新问题、新常态。

  为农村教师开通班车是一种为民情怀。

  面对新问题、新常态,如何主动作为,为广大农村教师解难题、办实事?胶州市给出了一份独具特色又实效满满的答案——为全市农村教师开通班车。行在路,责在心,为农村教师开通班车外在体现的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一种重教惠民的人文关怀,内在反映的是一种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的是党的群众路线,解决的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面对“干在农村,住在城市”这种农村教师新常态,堵不如疏,开通班车解除的是农村教师“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之苦,激起的是农村教师被重视、被尊重的幸福涟漪,换来的是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潜心育人的无悔选择。

  让教师班车驶进农村教师的心坎里。

  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的荣誉感,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必须从保障职业待遇、促进事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综合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教师的实际生存状态来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会脱离实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八大政策亮点之一,较好地保障农村教师合理待遇成为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提振农村教师精气神,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理念,从教师职业角度思考,大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让农村教师的收入高得令人眼红、让人嫉妒还不现实,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要我们设身处地、持之以恒地为广大农村教师办实事、谋好事,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满足他们的合理发展诉求,拓宽补充渠道让农村教师下得去,发放政策“红包”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助力专业成长,让乡村教师教得好,“开通农村教师班车”这星星之火就一定能“撩”起广大农村教师甘于奉献、建功立业的精气神!

  班车上,教师们看书聊天,十分惬意。 (本照片由胶州市胶莱镇小学提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