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教育扶贫
我省教育扶贫工作深入推进
发布日期: 2016-09-26 00:00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以教育扶贫“323”工程为统领,坚持点面结合、全面覆盖、精准施策,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注重精准施策,做到“精准滴灌”。针对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教师、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制定实施各项倾斜政策项目,增强贫困地区师生对教育扶贫的认同感、获得感。一是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联合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加强建档立卡农村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鲁教财字〔2016〕1号),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自2016年春季学期起,免收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截至目前,2016年度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6.2万人,资助额度(含免除学费)达1.92亿元。组织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专项资助工作,对其按“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优先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按照每生每年平均3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组织实施“泛海助学山东行动”,中国泛海集团连续5年每年捐资5000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届高考大学新生进行资助,资助标准为每人5000元。二是各类招生扶贫的倾斜政策精准到人。实施高职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计划。安排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选择应用性、实用性强,就业水平高的“热门”专业,优先安排订单式培养专业,面向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单独进行招生录取。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确定省内办学质量较高、具有本科一批招生资格的12所省属重点高校,选择优势专业,承担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任务。我省52个财政困难县的农村家庭学生纳入招生范围。本年度招生计划比例由占各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计划的2%提高到3%,招收1040人,较去年增比达18.86%。今年全省参加高考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共计4644人已全部被高校录取,其中本科1765人,专科2879人。三是省扶贫开发重点村教师队伍建设精准到人。把省扶贫重点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实总量、优化结构、结对帮扶、全员培训、上门送教等,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状况,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实施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校长教师培训工程,完成第四批省直“第一书记”帮扶村幼儿园园长轮训,并为每所幼儿园培训2名骨干教师,800名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以志愿服务方式,组建齐鲁名师、名校长支教团,集中对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校长教师进行培训,7000多名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了专题培训;在第三期齐鲁名师和第二期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遴选推荐工作中实行乡村教师指标单列,在确定的100名齐鲁名师培养人选中,乡村教师18名,100名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中,乡村校长20名;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人才支持计划,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选派500名教师跨市、县(市、区)到77个受援县(市、区)中小学支教;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选派1000名教师到55个财政困难县和革命老区进行支教。

  二、注重点面结合,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在“点”上,力求帮扶精准到人;在“面”上,确保重点项目覆盖到村、到校,优化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环境。一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落实到“薄弱校”。大力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总规划投资12.98亿元,优先对7005个省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有改薄需求的50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予以重点扶持,全面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投入资金7.7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9.7%,建设校舍37.87万平方米,运动场60.81万平方米,完成设备购置2亿元。二是农村幼儿园新建改扩建覆盖到“贫困村”。进一步加大贫困村幼儿园建设支持力度,努力实现贫困村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对省扶贫开发重点村中确需建设幼儿园的,纳入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予以优先保障。在学前教育补助经费中单独安排8830万元,专项用于省直单位“第一书记”帮包村幼儿园建设,帮包村新建及改扩建幼儿园项目每个补助40万元,对现有幼儿园每个补助10万元,用于园舍建设及取暖、保教、生活设施设备购置等。2016年省扶贫开发重点村计划建设幼儿园431处,截至目前,已经开工建设228处,开工率达52.90%。三是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全方位”。在全省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和支持菏泽教育发展结对帮扶工作,着力打造涵盖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办学条件等工作的“结对帮扶”网络。“结对帮扶”活动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确定实施,对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学校实行“一对一”和“一对多”形式重点帮扶,逐步起建立手拉手共同发展机制和协同教学与资源同享机制。

  三、注重统筹协调,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智力、技能、科技综合优势,为贫困地区经济增长、脱贫致富提供内生动力。一是构建高校科技扶贫支持网络。投入资金23.6万元,设立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16项,组织高校对贫困地区致贫原因、资源条件和脱贫需求以及脱贫对策开展研究。组织高校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大学、临沂大学等7所高校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9个,围绕农业生产、特色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为德州市、枣庄市、临沂市等市的省扶贫开发重点村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96人次。二是构建高层次人才帮扶平台。第五届“泰山学者主题沙龙”举办后,众多泰山学者、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专家受邀深入菏泽市企业园区、生产经营一线就科研攻关、项目研发开展现场指导、实地考察。新签署合作协议23项,人才科技合作项目涉及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教育卫生等产业和领域,为菏泽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三是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支持体系。根据扶贫工作需要,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让贫困家庭孩子掌握一技之长。2016年,各市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帮扶,鼓励和扶持贫困家庭学生自主创业,优先推荐农村贫困毕业生就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