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教育扶贫
济宁市教育扶贫力求精准聚焦
发布日期: 2016-09-26 00:00 浏览次数:

  全省教育扶贫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以来,济宁市教育局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确定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利用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市教育局为贫困村小学、幼儿园补充、交流教师共628人,累计下达各类学校补助资金4814万元,对贫困村786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

  一、结对帮扶,力促教学资源做到优质共享。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由帮扶学校和被帮扶学校双方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实施“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活动。帮扶学校应为办学水平较高的城镇学校,被帮扶学校应为城区、县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确定实施,对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实行“一对一”形式重点帮扶。2016年,各县(市、区)确定帮扶学校和具体帮扶形式、帮扶内容并启动实施;2017年,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在县域内全部推开,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中小学结对率达到100%,结对学校全部实现优秀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被帮扶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章程全部制定完成;2018至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力争取得明显成效,被帮扶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帮扶学校之间实施联合教研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联合教研会议,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活动,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科课程实施水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课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优秀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实施管理人员挂职交流活动,结对帮扶学校每年至少互派1人挂职。指导被帮扶学校建立健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日常工作,建设学校章程,提高管理水平。帮助结对学校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帮助被帮扶学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联合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培训教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每年至少开展1项联合课题研究。同时根据办学实际,向被帮扶学校捐赠本校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改善被帮扶学校硬件设施;向被帮扶学校学生开放图书馆、功能教室、运动场所、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教师指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互动交流,着力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以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交流为抓手,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济宁市教育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意见要求,推进校长教师到贫困村学校挂职交流,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向贫困村倾斜,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团队交流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到贫困村学校任教。统筹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贫困村支教,“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向贫困村学校倾斜,积极组织齐鲁名师、杏坛名师、特级教师和教学能手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加快和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现城镇中小学名校与偏远山区、湖区、滩区乡村学校联建共建,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定期开展业务研讨培训,要求帮扶学校每年组织本校骨干教师到被帮扶学校开展至少1次业务研讨培训交流活动,包括授课、教学研讨、管理和教学经验分享、学生之间的互访等,着力推动被帮扶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与帮扶学校同步发展,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学校发展共同体。积极构建网络一体化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采取优质课程资源网上共建共享、网上相互听评课、网上一体化教研和教师培训、网上共办学生德育活动、网上教师业务实时交流等方式,开展交流活动,实现共建双方无缝对接和学校资源的动态实时共享,形成共建学校网上立体化互动的新教育模式。开展特色团队交流活动,结合共建双方教学实际,定期组织开展教师之间“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学生之间“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之间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进步,在活动中共建,共同提高师生整体素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补培并举,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加强贫困村学校教师培训力度,对省定510个贫困村150所小学,172所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在校教师依托国家、省、市教师教育网和教师教育基地,采取远程研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员市级以上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60学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专项行动,全面提升贫困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建立科学的贫困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确保教师足额配备。市教育局会同编制、人社部门,加大贫困村教师补充力度,每年新录用教师优先满足贫困村学校教学需求,按照“有编即补、退补相当”的原则,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贫困村学校补充交流教师915人,解决贫困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同时继续加大贫困村学校教师补充力度,2016年计划补充中小学教师3138名,优先满足贫困村学校教学需求。同时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奖励。增加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设置比例,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协调编制、财政、发改、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规划、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制定乡村教师体检和就医工作方案,救助帮扶困难教师,落实津贴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四、精准救助,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济宁市教育局与市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济宁市精准扶贫户学生信息库的通知”文件,重点资助通过我市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与“六核对一规范”对比最终核定的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并对每一户最终核定的贫困户家庭严格摸底核实,单独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摸清学生困难情况,加大教育精准扶贫攻坚力度,确保教育救助资金准确发放到每一位贫困家庭学生手中。对贫困村幼儿园3至5岁在园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元;免除贫困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借读费和农村寄宿生住宿费,免费为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和城市贫困低保家庭学生提供教科书。对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营养餐补助,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孤儿3650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2000元、低保家庭和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00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类学校实行免费上学;在普通高中学校设立助学金,对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高中进行资助,资助标准平均每年每生2000元;落实贫困户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高职学生)每人每年申请无息贷款额度最高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最高12000元等。完善资助政策和操作流程,规范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的申报、评审、审核、发放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制度和贫困学生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程序,细化管理,明确责任。

  五、强化督导,确保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按照分工,济宁市教育局负责指导曲阜市陵城镇精准扶贫工作,为摸清曲阜市陵城镇贫困户基本情况,做好精准扶贫指导,市教育局精准扶贫小组多次到陵城镇深入农户家中,实地走访核查,对陵城镇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督导指导。随机抽查陵城镇辛庄、兰庄等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情况、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开展情况,并帮助指导建立健全精准帮扶台账,督促镇、村两级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台账,做到帮扶台账具体明确,落实到位,帮扶对象精准,方案切实可行。按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精准扶贫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督查抽查的通知》要求,市教育局作为第九督查抽查组,承担了抽查汶上县及现场随机抽取的5个市直部门的重任。对汶上县所有乡镇“六核对一规范”工作展开了全面督查抽查。市教育局抽查组按照“村村拍照、户户不落”的原则携带随机抽取的贫困户档案,逐村逐户进行了核对、登记。共抽查1192户,抽查率为10.69%。现场督察结束后,对抽查的情况及时汇总,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同时,市教育局依据领导分工和科室职能,严格落实扶贫包保责任制,积极做好扶贫工作的联络、督查和指导工作,督促落实各项涉贫惠农政策,加大督查审计力度,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各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和助学金管理发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