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大众日报】桩桩件件实事好事慰民心
发布日期: 2016-09-20 00:00 浏览次数:

桩桩件件实事好事慰民心 山东立足“五心”理念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6-08-29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立足“党心”“民心”“恒心”“爱心”“良心”的“五心”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5月底,作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批特聘教授之一的李海龙,在山东科技大学上了一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颇受欢迎。他说:“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以项目形式推进思政课改革,切实提高了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这是一个创新。”
  2015年7月11日,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师资库在济南启动,首批76名特聘教授上岗,他们是从全省社科理论界、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中遴选出的。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是山东近些年教改课改的“重头戏”。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要有“党心”,要始终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针对学校德育封闭化、碎片化、抽象化等问题,山东开全国之先河,编制完成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一体化指导纲要,探索实施德育综合改革,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系统设计,逐步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全员育人。目前,德育“一体化”方案已在山东中小学校开始实施。此外,山东还在全省推广潍坊等市经验,将德育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和语、数、外同等重要学科进行评价、考核与应用。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体现民意,吻合“民心”,就要把党的教育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山东这样一个人口大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力争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意义重大。近年,山东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短板问题,出政策,拿措施,推改革。针对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我省围绕编制、用地、投资等关键问题拿出硬措施,并要求17市全部签订责任状,计划总投入122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963所,于2017年底前彻底解决大班额问题。在中小学校“全面改薄”方面,截至目前,全省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227.35亿元,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山东还明确提出,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要求。目前,全省93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威海、青岛等7市所有县全部达标。
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地抓下去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办教育没有“恒心”不行。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认为,抓教育工作,必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能搞短平快,要讲究教育发展规律,力避短期行为。
  山东在构建“3+1”教育综合改革总体格局的过程中,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地抓下去。
  2013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已实现早期收获。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并配套45个文件、28项制度,在全国率先形成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春季高考,     
  在所有合格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实行“双证互通”……一系列改革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4年,山东又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并全面铺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实行义务教育“零择校”。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去行政化,17个市今年全部推开。在全国率先建立新的中小学职称制度,率先统一城乡编制标准,率先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
  2016年初,山东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推动山东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启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所左右应用型高校进入国内先进行列;2020年,本科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编制管理、人才聘用等自主权将下放高校……
  作为山东“3+1”教育综合改革之“1”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已取得重要突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行以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行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今年5月,山东公布夏季高考八项主要改革:山东大学等9所本科高校试行综合评价招生,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
教育事业是奉献,
须怀揣责任感使命感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心”体现在尊重学生个性,改变过去的“唯升学率论”,避免出现用一个模子去套、一把尺子去量,学校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潍坊在山东乃至全国较早试行变考试分数为等级表达、综合评价,潍坊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说:“这项探索,既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也是为了鼓励学生个性成长,同时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有积极作用。”
  山东在关爱特殊群体、推行教育均等化等方面也开展实践。“两热一暖一改”工程,使一大批农村中小学师生喝上热水、吃上热饭,冬季能取暖,用上水冲厕所;深化特殊教育改革,推进随班就读,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81%;在全国率先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户籍限制,第一年就有8000多人参加。
  教育发展体现政府良心。山东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的办法,解决教师不足问题;推进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在社保、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2015年全省教育支出1690.8亿元,比2010年增长119.4%,年递增17%;同时,在项目审批、土地供给和规划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