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资助的原则,近三年投入资金16.66亿元,加大经济欠发达乡镇学校的投入力度,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底我市所辖10个区市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评估验收,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居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名。对市定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免收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免收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生学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实现了党和政府“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一)组织领导到位。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教育扶贫机制,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教育扶贫工作,研究解决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完成情况和月度进展情况纳入年度对区市政府科学发展考核,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政策支持到位。在连续两年实施教育精准帮扶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出台《青岛市教育扶贫实施方案(2016-2018年)》,确保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和连续性,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教师周转房、中小学生午餐和农村音体美教师不足;加大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力度,到2017年省扶贫工作重点村薄弱中小学结对率达到100%;加强跨区域合作帮扶工作,五区的30所中小学校学校与莱西、平度的3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先安排经济薄弱镇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培训,对在经济薄弱镇村支教的干部和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倾斜,支持配齐配足经济薄弱镇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2016年,按小学1000元/年/生、初中1250元/年/生的标准,对市定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生全部补助生活费,到2018年,力争构建起覆盖各教育阶段的精准资助体系;对升入我市市属高校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按“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优先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按照每生每年平均3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通过青岛市数字化学习平台,为经济薄弱镇村的劳动力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课程。
(三)资金保障到位。一是近三年市级投入建设资金7.62亿元,为15个经济欠发达乡镇改造学校校舍124907㎡,更新学生桌椅42393套及教师办公桌椅4011套;扶持新建、改扩建36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对60所中小学实施运动场铺设人造草皮,配建64处微机室、更新2600台电脑,新建332所餐厅,为156所学校改造厕所、餐厅、校舍等,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平度、莱西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二是近三年投入资金9.04亿元,资助学生50余万人次。其中,投入5.31亿元为全市9万余名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并将原来的免学费补助资金纳入生均公用经费,避免了原来“先交后退”做法给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减轻了家长及学生负担;投入3.62亿元为学前到高校的6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学生发放奖助学金;投入0.11亿元为280余名高校服义务兵役学生发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