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4月16日电(孟永 李雪海 任宵)滨州市,一座在全国知名度并不太高的城市,近年来借助“校园足球”的成功开展,渐渐引起国内外足球行业界的高度关注。
去年至今,滨州市先后被列为山东省足球试点城市和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市。滨州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足球改革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足球试点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实施意见》,16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鲁能泰山足球学校在全国成立的第一家城市足球学校——“鲁能泰山滨州足球学校”。
曾经举步维艰的“校园足球”,如何能够在滨州“过五关、斩六将”,一路冲关夺隘,蔚成气候呢?
强根基,解决标准足球场地关
滨州市无棣县余家镇邱家小学在山东省足球界甚至全国都很有名。该校足球队成立于2011年,在十分艰苦的训练条件下,凭着对足球的挚爱和顽强的士气,成为远近闻名的“劲旅”,2015年8月,他们在山东省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获得第五名。
山东鲁能足球队队员们曾被他们的艰苦的训练条件所感动,训练场地就是坑坑洼洼的土操场,孩子们用两根竹竿代替球门,穿着只有十几块钱的球鞋训练……
从今以后,这种“艰苦奋斗”的窘况将越来越少。刚刚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作出规划,2016年,滨州市将完成新建扩建中小学人工草坪足球场地266所,有足球场地的学校全部实现人工草坪足球场。
补短板,校园足球怎样闯过“教练关”
孩子们爱上足球,家长鼓励参与,如何提高水平,教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专业教师的匮乏是全国面临的普遍问题,滨州也不例外,政府批几个编制不“解渴”,学校筹集大量资金请教练不现实,怎么办?各学校探索出一条社会足球与校园足球相结合的路子。
滨州共有387所小学、145所初中、21所高中,合计553所学校、9506个教学班、50000多名在校生,校园足球大都由田径、篮球等非专业老师任教,教练队伍成为瓶颈制约。
4月12日上午,滨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古井小学的足球场上,年轻的胡玉冲教练正带着8个小球员练习射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球队虽然条件不是最好,但成绩可不简单,去年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拿下开发区中小学足球联赛冠军。目前这个拥有418名学生的小学建立了12个足球俱乐部,孩子们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极为高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校教足球的两位体育教师,其中一位是武术教练客串,真正懂足球的只有胡玉冲一人。
古井小学这样的并不是个例,包括滨州市实验学校也很缺人手,目前实验学校小学部有8名体育教师,每人每周要上20多节体育课,平均每天4节,负责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的高建伟老师直言压力不小。
如何满足更多孩子充分参与足球运动的需求,如何保证每个班级球队健康发展?各个班级的家长委员会“挺身而出”,他们在学校的许可下,出资聘请“滨州四海足球俱乐部”的专业教练担任班级足球队的教练,这些教练都是半专业水准,有的甚至有过职业球员经历,他们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配合家委会组织对孩子们进行足球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比赛,为班级足球队制定发展计划和训练措施。
据了解,这种由家委会搭建起来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被广泛复制。
针对滨州校园足球大都由田径、篮球等非专业老师任教,教练队伍专业性人才匮乏的实际,通过有偿购买服务模式(即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向市足协购买青训、教练、裁判等服务),实现每校1至2名专职足球教师的目标;通过无偿帮扶服务模式,积极举办青少年训练营、建立完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有效解决校园足球教练队伍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和新增校园足球教练编制问题。
破观念,如何通过家长关
在中国,一个小孩子如果要踢足球,取决得往往不是孩子自己,而是家长!为什么呢?家长们往往会怕踢球玩疯了影响学习;怕孩子受伤;怕踢球没有出路……专家说,要想提振中国足球,需要闯过的第一个“关口”就是“观念关。
4月9日是个周六,滨州市实验学校小学四年级的十几个孩子在教练的带领下踢起了友谊赛,值得注意的是,场边站满了家长,他们甚至穿着统一的拉拉队服,手里还举着特制的给自己孩子加油的牌子。
王晓燕是小球员彭湃嵩晨的妈妈,看着自己的儿子在场上奔跑,不停地拍手呐喊。王晓燕也是个“足球迷”,大学时代就是学校足球队的啦啦队员,就连生下儿子小嵩晨的日子也“选”在了2006年德国世界杯前后。如她盼望的,嵩晨从小对足球情有独钟,目前已经成为校队主力前锋,以速度见长的他是队内的最佳射手。
球踢得好,学习也没落下,彭湃嵩晨的成绩一直在班内前10名。王晓燕坦言,一开始也是怕孩子因为踢球影响学习,但后来她发现,儿子通过踢球改变了单调的学校生活。“儿子经常跟我说喜欢在学校,能跟自己的兄弟们踢球,自己特别开心。每次踢完球,他总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效率也特别高。”王晓燕说。
同在滨州实验学校读初中一年级的朱子骏更是老师们口中的好典型,他不仅因为踢球成为校队主力,还年年考试班级第一名。
据了解,滨州市实验学校鼓励孩子们踢球,同时制定足球队准入门槛,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将被停止训练和比赛。记者调查发现,这已经成为滨州市各中小学普遍推行的一条硬规定。此外,根据《滨州市中小学校足球发展规划》,各学校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每周确保1至2节足球课,更多孩子们有了充分的时间接触足球,目前就实验学校而言,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已经过半,每个班级都成立了自己的小俱乐部。每年8月,是实验学校的“快乐足球月”,各种形式的家庭亲子赛、趣味争霸赛等足球活动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同步训练、同场比赛,家长们的观念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慢慢扭转,没了担忧,只有支持和鼓励,滨州的校园足球氛围越来越热烈。
清障碍,多险共保清除“运动损伤关”
足球是一项强调对抗的运动,运动损伤在所难免,对于家长们来讲,这也是最担忧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种担忧,教育主管部门在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把足球等学生开展的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运动伤害险,完善整个学校体育的保险机制;为学生投保校方责任附加险,即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引入负责调解家长与学校意外伤害纠纷的第三方调解机制,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校长也不用整天面对压力。此举充分发挥了家庭力量,由教育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姻,争取最大限度优惠政策,为“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打消了后顾之忧。
滨州市实验学校体育教师高建伟介绍,现在学校里凡是报名参加足球队的学生,全都购买了保险,市内所有比赛都要求参赛球员必须有保险,否则将失去参赛机会。
破瓶颈,企业帮解校园足球“资金关”
近年来,滨州本土企业的积极参与也给校园足球注入不少活力。世界“纺织航母”魏桥创业集团依托行业、技术优势,成立了山东向尚服饰文化有限公司,全面介入体育用品产业开发,2015年为校园足球运动捐赠了1000套青训服,并全面赞助滨州校园足球联赛。惠民县作为有名的“绳网之乡”,其足球绳网定点供应鲁能训练场地和滨州足球场地。金鹰科技研发校园专用足球,并将长期捐赠“校园足球”项目。
通过做大做强足球产业,拿出部分资金,反哺校园足球。以球促产、以产助球,努力利用体育带动相关产业升级。这是滨州校园足球解决资金难题的有效探索。
滨州市教育局局长王进东说,“纵观滨州市校园足球全局,从观念氛围、师资力量、经费筹集、场地和保险保障等全国性难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初步摸索出一条闯过‘五关’的‘滨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