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崂山区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投入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多措并举破解城区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出台《崂山区解决城区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方案》,明确2017年以前彻底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工作目标,确定加快学校建设、均衡师资配备等方面措施。建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总召集人的解决大班额问题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学校建设规划、用地、教师配备、经费投入等问题,确保学校按时交付使用。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在全市率先免除义务教育杂费、课本费,相继免除作业本、校服、家长学校教材、学生学农实践等费用,实现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完善生均公用经费长效增长机制,2015年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1050元/生·年和1250元/生·年,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000元/生·年。另外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分别按每生每年1500元、1700元标准拨付办学条件改善专项资金。
三是加快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4所,新增学位10000多个。调整完善学校建设规划。根据常住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要、计生政策、户籍政策调整等,编制完成《崂山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4-2020年)》,并根据《专项规划》每年度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建设项目,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保障学校建设尽早开工。2017年底前计划完成7所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6390个。
四是均衡配备师资,引进优秀人才。近5年,先后招聘40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和68名硕士研究生,引进100余名省内外骨干教师,较快实现师资队伍结构整体优化。2015年,实施中小学教师聘用制改革,采用聘用制等方式补充教师157名,保障了学校教师需求。加快教师交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探讨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实施农村教师到中心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和中心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2015年,全区符合条件的37.5%中小学校长完成轮岗交流,10.5%的教师实现转任交流。
五是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学校招生管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阳光招生”,严格落实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对口直升初中招生政策。加强对学校招生行为的监管,坚决落实义务教育“零择校”政策。实行均衡编班,对所有学生进行均衡编班,禁止由班主任选择任课教师而制造班级之间人为的差距,禁止举办重点班、特长班,坚决遏制家长“择班”导致的“大班额”。
六是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开展与高校联合办学。2012年与南京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挂牌成立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合作,挂牌3所实验学校,2014年崂山区育才学校挂牌成为青岛科技大学附属学校。推进学区制改革。出台《崂山区关于推进学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以街道为单位、以优质学校为龙头、以初中服务范围为基础的3种模式组建学区。2015年在崂山七中开展以初中服务范围为基础组建学区试点,以后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推进,到2017年参与学区制改革的学校达到全区中小学总数的50%以上。开展名校办分校试点。2015年,开办崂山区实验小学分校,借助实验小学师资、课程等资源优势,实现分校快速发展。2016年,将启动北村片区配套初中与青岛市实验初中合作,挂牌成立青岛市实验初中崂山分校。(青岛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