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大众日报】来自青海海北州的报道(上)——“爱洒大西北,援青一世情”
发布日期: 2015-07-28 00:00 浏览次数:

  □王占波 王 原 报道  7月3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集体跳起欢快的舞蹈。该园是全县唯一一所标准化全日托幼儿园,目前在园幼儿393名。它也是山东援青项目的“交钥匙工程”,总投资900余万元,全部为山东省援建资金。2012年施工当年9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294平方米。

  □ 本报记者 王 原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先辈们曾在这里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以又称“原子城”。7月3日,万雅丽等4名从青岛市选派到这里的山东援青教师,即将完成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返回山东。
  当天,在海北州教育局专门为他们举行的欢送会上,4位教师回首支教时光感慨良多,万雅丽用一首自做诗为自己的汇报作结:“支教原子城,无悔青春行。爱洒大西北,援青一世情。”
    “进了海北门,就做海北人”
  2014年8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孟庆旭将5名山东省支教教师亲自送至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5名支教教师全部从青岛市选派,将在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音乐键盘、声乐、手工制作、简笔画等专业教学。
  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挂职海北州教育局副局长孙启高介绍,从2010年起,山东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此次山东省教育厅选派5名教师到州职业技术学校支教,是山东省承担对口支援海北工作以来,第二次选派教师到海北支教。
  海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省东北部,自然条件恶劣,年平均气温-0.7℃,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39℃。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超过海拔3000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大家开玩笑说,海北州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
  因高寒缺氧,支教教师到达海北州以后,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出现气短、头晕、头痛、发烧等症状,有的教师还去医院吸了氧。来自莱西职校的贾喜捷老师,身体旧疾复发,经常腰椎颈椎疼痛难忍,趁几天休假赶回青岛治疗,假期结束又按时赶回去上课。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袁娜告诉记者:“刚来时,孤单、恐惧无时无刻不在。缺氧时,头像针扎似的疼痛欲裂,那种感觉让我心有余悸;嚼着发粘的馒头,想起了妈妈烙的好吃的饼,心里真不是滋味。”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克服了高寒缺氧、语言不通、水土不服、气候变化异常等困难,积极适应,主动融入,“进了海北门,就做海北人”,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和当地的老师、学生们打成了一片。“青海,我们的家”,这是5位教师微信群的名字,也是他们的心声。据了解,半年后,王梅勇老师还是因严重高原反应,不得不遗憾地提前结束支教回到山东。
    “任风起云涌,我不忘初心”
  融入到多民族的大家庭以后,支教老师们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除了每周承担十多节课的教学量,还与学前部开展结对帮扶教学活动,每位支教老师带三位当地的老师,确保支教工作结束后,能为学校培养相关专业的老师,为紧缺专业的教师资源作好储备。
  2014年教师节之夜,万雅丽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到:“这样的日子里我表个决心吧,任风起云涌我不会忘记报名来此地时的初心。”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一直是自她大学时期就开始的一个梦想,所谓“初心”,就是“希望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可以帮助到贫困地区的孩子”。这是一种爱,一种责任,一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万雅丽担任学院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任务。她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备课。2015年下学期,她还在学前教育增添了儿童合唱指挥课程,让学生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华。在辅导三名藏族学生参加海北州才艺比赛时,因为他们演唱的是藏族歌曲,万雅丽不懂藏语,学生们的汉语也不流利,双方交流都很困难,谈何参加比赛?万雅丽虚心跟当地的同事请教。最终他们获得海北州第二名和第五名的好成绩,“我一年内带过两级学生,他们从最初基本乐理都不懂,到现在能流利地视唱简谱,并且能根据简谱自弹儿歌。五线谱也有了一定基础。”万雅丽很欣慰。
  古琼芳,是一名有15年教龄的老教师。她告诉记者,海北职校手工课是2012年开设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弱,内容较单一,现有的手工老师属于转岗培训后上岗。古琼芳第一天到达学院所在的西海镇,走过那条一眼望到头的步行街时,心里就有些犯愁了,因为她发现由于小镇人烟少,美术材料少得可怜,而且大部分学生住校,有的家在上百公里之外,有些能够从家中准备的材料也不方便了。后来她在路边发现了一种在当地十分便捷即可获取的材料——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卵石。就地取材是手工里面一项很重要的原则,既是发挥手工者所在地特色,也是给与制作者一种本土归属感吧。接下来她在跟学前部美术老师交流时得知,本学期学生们美术课有色彩内容,所以都有水粉颜料,这样石头创意算是有意向了。
  在2014年10月中旬海北州青少年儿童才艺大赛中,古琼芳辅导的两名学生——2013级学前1班的吉兴萍制作的石头粘贴画《海底世界》,与吕生萍的折纸《美丽家园》,分别获得青年组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她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如今,学院手工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古琼芳编写石头创意部分,“如今文稿已成型,这也算是我来西海工作一年的留念吧。”古琼芳说。
    贵在“援”重在“融”
  从开始的不习惯,到全身心的融入,是4位援青教师的共同感受。贾喜捷告诉记者,在海北职校他先后担任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字》和《书法》两门专业课的教学。“临行前发的各种学习资料及注意事项,有点战战兢兢的感觉,就担心自己做得不好。开始上课又跟学生交流挺困难,自己也有点畏手畏脚的。”而今,“慢慢习惯了喝熬茶,吃牦牛肉,也习惯了这里刺目的阳光,白天黑夜的温差,已经能听懂大部分的青海话了,可惜我的青海支教生活也要结束了。”一年的支教生涯,让小贾白发增多,也更增加了些成熟和稳健。
  古琼芳对支教也有着更深的思考。她说,教育援边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创举,支教工作者会带来新的教育理念与工作方式,使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影响从而较薄弱的边疆教育得以提升发展。“此中成果贵在‘援’,送来的是火种,随着时间推移势必积淀形成丰厚的教育资源素养;重在‘融’,是两种地域特色教育与文化的理解与融合,丰厚彼此,既加深了内地与边疆的感情,双方教育得以交流提高,教师们也在支教过程中也得到新的历练。” 链接: “爱洒大西北,援青一世情”Page15NU.htm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