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大众日报》教育援疆:用爱谱写民族共融之歌
发布日期: 2014-09-18 00:00 浏览次数:

                 教育援疆:用爱谱写民族共融之歌

                         ——今年,我省确定教育援疆投资约1.44亿元,将为喀什地区新增校舍1.76万平方米,推进15个基本建设项目


        新一轮对口援疆,山东教育援疆人用“民族大爱”演奏出职业教育、双语教育、文化化人的美妙乐章,谱写了一首民族共融之歌。2010至2013年累计安排教育援疆资金约5 . 9亿元,约占全部援疆资金的21%。2014年按已确定的援疆投资计划项目统计,教育项目投资约1 . 44亿元,约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 . 2%,计划为喀什地区新增校舍面积1 . 76万平方米,推进实施受援四县15个基本建设项目和设备配备项目。
职业教育—— —
        民族共融的“助推器”
        “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偏低,职业技能培训滞后,当地人来到我们企业大都只能做保洁员和保安。”山水集团喀什项目经理李文忠说。
        起初,山东省的援疆企业希望在受援地开发项目,以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但实施起来,却遇到了上述困难。为完成项目,援疆企业不得不从山东紧急抽调专业技术人员。
        为解决上述难题,我省援疆指挥部连续3年投入援疆资金1 . 5亿元,在对口支援的每个县建设一处高水平职业技能实训基地。2013年底,我省为受援四县援建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实现了每县都有一所规模适中,设备齐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3年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累计培训学员3 . 42万人次,90%的学员顺利就业。
        从2011年起,我省3所中职学校开始接收新疆维吾尔族初中毕业生,来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共接收866人。今年秋季开学后将接收360名新疆维吾尔族初中毕业生来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同时,我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和日照师范学校等5所院校,还根据受援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了长短期相结合,专业门类齐全的培训、培养班次,共对受援四县785名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受援地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青少年义务教育的后续教育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
        疏勒县是受援地职业教育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鲜明的例子。疏勒县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是最早建成的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南疆齐鲁工业园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当地特色产业、劳动力转移需求,开设服装设计、地毯编制、汽车修理、餐饮服务、电器修理、特色刺绣等急需的专业工种,采取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培训。
        该基地可以满足4000人同时实习,基本可以覆盖疏勒县全县初中未升高中、高中未考上大学的青年就业培训需要。截至2013年,基地累计培训7600余人,实现就业5300余人。
        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有效地提高了职高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为疏勒县承接我省援疆企业重点项目,打造“工业强县”、“科教强县”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3年来,疏勒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入以22 . 9%、33 . 9%和39 . 1%的速度在增长。2013年疏勒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比2010年增长122%,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 . 19%。
双语教育—— —
        民族共融的“金钥匙”
        双语教育是新疆近年来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
语言是民族共融的“金钥匙”。据了解,在新疆1千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尚未掌握或根本不懂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人数占半数以上,双语人特别是熟练掌握汉语的双语人比例很低。
        山东省自对口援疆以来,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双语教育专项规划》,以着力改善新疆双语教育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
        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英吉沙、岳普湖和麦盖提四县是我省的对口支援地。我省坚持项目和资金向教育倾斜,不断加大教育援疆资金投入,3年来累计安排教育援疆资金约5 . 1亿元,着重用以改善双语学校办学条件。
        目前,受援四县基本建立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双语教育有序衔接体系。
        同时,我省选派大批优秀援疆教师,进行援疆支教活动。3年来我省共派出援疆教师372人,2011年还选派了100名大学生和7名带队教师赴受援四县实习支教。各地市的31位名师还赴奔赴喀什地区进行短期讲学,将山东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喀什。援疆教师还创新出“三带”模式,即结对带交流、项目带人才、人才带团队,借助“1+X”经验,每名援疆人才明确一个或多个重点帮扶对象,一对一、一对多辅导,帮助当地教师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山东省逐步创设了就地培训与来鲁培训相结合、传统课堂培训与现代远程培训相结合、短期师资培训与长期人才培养相结合分层次因材施教的培训模式。按照这一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薄弱的教师在喀什师范学院进行每期2年的脱产培训,培训课程包括专家授课、汉语角活动、基层实习等。目前,已完成培训和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员两期共258人。同时,依托齐鲁师范学院建立“山东省新疆教育人才培训基地”,选派部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基础较好的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来鲁培训。投资960万元援建的“山东—喀什远程教育网络”,更是真正实现了受援地教师在家门口共享山东的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受援四县的双语教师比例达到43 . 83%,比2010年底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文化化人—— —
        民族共融的“粘合剂”
        新一轮对口援建新疆喀什以来,山东各地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通过文化互动,增强民族共融的粘合性。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济宁市,与受援地英吉沙县的文化交融就比较有特色。济宁市首先投资5600万元,推进受援地英吉沙县的文化中心“三馆”建设(城市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同时,大力发展英吉沙县文化旅游产业,拉动当地群众就业,使英吉沙县各族群众受益于文化援疆成果。其中,投入援疆资金500万元,编制完成《英吉沙县文化旅游总体规划》;投入援疆资金3000万元,用于综合服务区的游客服务中心、科普馆、小刀博物馆等附属项目的建设,全力打造新疆新的旅游景点;开设文化旅游产业培训班,带动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
        2010年以来,济宁市发挥优势,以文化人才培养为支撑,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活动”,组织选派受援地优秀干部人才、学者,赴山东参加第三届尼山论坛、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共同研讨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
        文化化人的音符悦动着民族共融之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