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大众日报】春季高考魅力何在
发布日期: 2014-04-14 00:00 浏览次数:

2014-04-03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王 原  实习生 王苓苓 林 怡


    中职生成长通道宽了
  李春旭是临朐职业中专三年级学生。 3 月 29 日 ,记者在这里见到他时,他 老师一同在电子实训室做项目,虽然当天是周六。
  他来自临朐农村,曾代表学校参加潍坊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为学校拿回了一等奖。就在前几天,他和同校的几名同学,一起去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我省春季高考的首次技能实操考试。
  2010年,高考改革首次提到了招考分离等方向。我省成为第一批“吃螃蟹者”。根据我省公布的2011至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自2012年起,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开始施行春季高考,选拔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今年已是春季高考实施的第三个年头。
  今年又是山东春季高考首次单独组织全省统一的技能实操考试, 3 月28 日 刚刚落幕。而此前的春季高考中,技能实操考试与文化基础课及专业理论课,全部放在5月份一起进行,并且,技能考试是书面试卷形式,并不是实操考试。
  记者问李春旭考得怎样?他略显腼腆:“感觉还行,在等成绩。”成绩出来后,他才能决定报考哪所高校,也才能决定是否能报考本科院校及专业。
  虽然也可选择通过高职院校的“单考单招”来升学,但李春旭看中的还是春季高考能“直接考本科”。
  山东春季高考,从最初的“有点冷”,到今年报名人数猛增到99699人,较2013年增加3万余人,增幅达61%。而且,今年另一重要变化,是大大增加了春季高考的本科计划,招收10460人,这在去年较2012年翻了一番的基础上,实现了再翻番。
  春季高考不仅面向中职生、技校生,也面向普通高中生,这是今年报名人数猛增的原因之一。同时,“在春季高考中不断增加本科计划,一方面是提高对考生报考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让技能型人才有更多的上升通道,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这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表示。
  他认为,教育部前不久提出的“半数的普通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考试改革也将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拔,分成“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类型高考。这意味着全国将有600所左右的普通高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据悉,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山东的做法契合了这一改革形势,先行先试走在了前面。”徐曙光说。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喊渴
  采访中记者发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普遍“喊渴”。寿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由寿光几所中职学校合并而成,目前在读学生近6000人,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和联想集团校企合作。钱刚是联想集团派出到这里的实训教师。
  钱刚说,对高技能的人才,企业需求缺口比较大。目前本科高校培养人才偏重理论,动手实践能力不足。普通的中职学校学生,具有一定动手能力,但理论储备又稍显不够。“这些中职生参加联想举办的实训课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但变化真是很大。”记者翻阅联想的实训教材,其中不仅有软件、硬件等专业实操技能训练部分,也包括企业文化甚至如何与别人建立友谊等内容。
  “一方面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从中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不畅,社会对技能型人才‘低看一眼’,导致许多适合走职业技能发展道路的学生仍然在挤传统高考独木桥。”寿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刘玉祥对此深有感触。
  刘玉祥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应用型本科以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建立内容、形式、考试时间、录取与普通高考相区别的高职入学考试,搭建两类教育、两类人才互通共升渠道,就十分必要。在“全国一张卷”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无法体现区分度。在国际上,这两套系统分类招考,是较为普遍的做法。“春季高考技能考试,也要在探索中形成科学有效、规范有序的模式。”
    改变一个标准办学的局面
  推进分类招考打破高考“独木桥”,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招生的潮流和趋势。各地教育界人士对此已有共识。然而,不少高职院校也担心,如此分割可能进一步弱化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位高职院校负责人说,他担心以后不参加传统高考进来的学生素质会降低,这将使职业教育的地位更加边缘化。他同时提到:教育应当是培养人的整体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还不能简单地把教育的功能等同于谋生工具。
  在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看来,将高考以两种模式分开,有望改变高校“一个标准”办学的局面,但能否改变当前技能型人才供应不足的情况,还需要在社会地位、收入等方面提供公平的环境。只有高职毕业生能和学术型院校的毕业生一样,在社会地位、收入等方面享受同等或相近的待遇,这样两种类型的高考分开才有意义。
  据了解,我省在推动春季高考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多种录取方式,包括高职自主招生、高职面向中职的单考单招等,并开展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联合办学等。在从严把关的前提下,让少数专业确有特色、办学确有实力的高职向应用型本科发展,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

【教育时评】为考生打开多扇门

2014-04-03 作者: 王桂利 来源: 大众日报

    春季高考、“3+ 2” 、“3+ 4” 贯通培养、高职单独招生、高职注册入学、“2+ 4” 初中升师范类本科试点……一向难以撼动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今从职业教育找到了突破口,各类考试招生为考生打开了多扇门。
  春季高考走到第三个年头,就达到今年的近10万考生。这一做法得到了考生和百姓的欢迎,也契合了教育部“学术型、技能型两类高考”的政策调整,为全国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上下贯通、左右互联,中高职打通、高职与本科贯通,学生有了多种选择。如果你在文化课学习上不开窍,或许就是动手能力强,立志成为应用型人才将来做蓝领,那么,你在中职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就可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两年;或在中职学习3年,择优进入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专业读4年本科;或在高职学习3年,再升入本科阶段学习两年。
  人才多元、个性差异,选拔方式也应多样化。古代科举考试就有文举和武举之分。因此,改革“一把尺子”量人才的考试招生制度,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种选择,给有技能专长的学生更多成长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理想的现实路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渐见雏形,相信更多人将因此受益。
  方向选对了,该做的就是科学、规范。有人担忧,分类高考之后,会不会形成马太效应,呈现出“学术型高考火爆、技术型高考遇冷”的冰火两重天局面?技能型高考如何凸显技能、吸引更多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制度设计上,要考虑周全细致、科学合理。在现行高职和普通高考分开考招的某试点省份,居然就规定“参加高职招考,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录取”,这就人为地设置了各类教育“贯通”的障碍,违背了各类教育衔接、互通的制度设计初衷。研究者指出,分类高考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条鸿沟,而应成为有立交桥连接的“双通道”。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能不能读大学变为读什么样的大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也应随之变化,要从过去的重选拔转变为重培养,将招生考试改革与人才培养改革协同推进。只有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整体改革,才能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本改变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打开了多扇门也仅仅是提供了选择机会,长远看教育的成功与否,还是要用培养质量来衡量,要经得起社会评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