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字[2013]22号)、《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评审工作的通知》(教师[2013]14号)和《关于做好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4]5号)要求,我厅按照“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宁缺毋滥、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各高等学校推荐的689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进行了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共评出省级一等奖60项,二等奖140项,三等奖199项。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以学校代码为序,同一学校获奖项目无排序,名单见附件)。公示期为
附件:第七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名单
山东省教育厅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一日
第七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评审结果 | |||
主要完成单位代码 | 成果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10422 |
山东大学 |
本科学生全程化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施 |
陈炎、张树永、王宪华、徐延宝、梅强 |
10422 |
山东大学 |
产学研赛一体的土木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李术才、侯和涛、刘健、孙玉玲、李凯、宋娟 |
10422 |
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 |
大学生“英语国家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
王湘云、申富英、李毅、常晓梅、朱耀云 |
10422 |
山东大学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建设和创新实践 |
仪洪勋、郑修才、扈培础、杨连中、秦静 |
10422 |
山东大学、清华大学 |
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
孙康宁、张景德、李爱菊、吕宇鹏、傅水根、陈言俊、朱瑞富、李爱民、栾贻国、姚明峰 |
10422 |
山东大学 |
基于“五化一体”的开放型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
戚桂杰、吉小青、张惠萍、杨海军、张向伟 |
10422 |
山东大学 |
基于技术创新的医学机能学实验全面改革 |
徐红岩、马剑峰、陈融、李莉、刘克敬 |
10422 |
山东大学 |
金融类本科专业体系塑造—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与实验教学 |
胡金焱、秦凤鸣、李文、曹廷求 |
10422 |
山东大学 |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承慧、陈阿莲、段彬、李振华、孙波、李现明、陈桂友、杨西侠、孙同景、吴皓 |
10422 |
山东大学 |
生物类专业多基地、层次化、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仁卿、张淑萍、贺同利、郭卫华、张治国、张建、孟振农、刘建、王玉涛、杜宁、张攀攀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文化课程体系创新建设 |
曲金良、朱建君、马树华、赵成国、修斌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具有水产品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汪东风、曾名湧、林洪、薛长湖、管华诗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营运资金管理特色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互动与协同 |
王竹泉、孙莹、孙建强、马广林、逄咏梅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电类专业国家级教学平台建设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
曹茂永、徐文尚、孙农亮、赵洪亮、L.Rai、王卓鹏、李玉霞、李世光、庄立臣、黄鹤松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构建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采矿专业人才 |
郭惟嘉、刘音、樊克恭、秦忠诚、陈静、臧传伟、梁赛江、张新国、孙文斌、朱学军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张士强、姚庆国、王志岗、诸葛福民、刘玉峰、申玉三、李春晖、陆继锋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构建“425”教学体系,破解工程图学难学问题 |
刘衍聪、闫成新、牛文杰、邹俊艳、余焱群、娄晖、袁宝民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基于“求真”育人理念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 |
山红红、冯其红、牛庆玮、刘臻、印兴耀、姚军、李晓东、李玉星、王振波、胡伟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冯其红、刘衍聪、张乐勇、张庆荣、何利民、刘雪暖、刘永红、程远方、孙成禹、马建山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能源战略视阈下的石油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 |
管志川、姚军、孙宝江、王瑞和、程远方、李明忠、陈德春、林英松、王业飞、孙仁远、倪玲英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提升电气信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二三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刘润华、刘广孚、任旭虎、廖明燕、周鹏、马文忠、周兰娟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 构建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优质教学平台 |
蒋有录、查明、任拥军、张立强、操应长、邱隆伟、王冠民、陈世悦、戴俊生、国景星、董春梅、谭丽娟、吕洪波、张卫海、张世奇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工科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马连湘、张淑华、陈克正、刘保成、张树海、付鹏程、郭仲聚、宗成中、武玉民、辛振祥、汪传生、杨洪树、李国梁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机械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全面双语多媒体立体化教学研究 |
王永岩、谢里阳、李剑光、王皓、秦楠 |
10427 |
济南大学 |
开放环境下大学全面协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蔡先金、宋尚桂、郭浩帆、陈月辉、王希普、杨丽颖、李福春、蒋馨岚、陈荣、张婷、李燕、付强、朱波、赵玲 |
10427 |
济南大学 |
整体教育观指导下“三全六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 |
范跃进、蔡先金、马兆明、文洪朝、杨立志、董文芳、牛秋业、刘建成、王常柱、陈月辉、丛晓峰、贾海宁、孙菲菲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
鹿晓阳、李明弟、姜爱民、李轶、姜阵剑、李大勇、孙一民、陈举欣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基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工科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李秀珍、王继忠、宋涛、王凤英、夏省祥、张晓平、庞常词、葛倩、隋梅真、田洁、綦路、王春晓、丁友征、赵永谦、张艳、李金、许国、侯淑轩、于宁、车军领、张美生、于江波、王爽 |
10431 |
齐鲁工业大学 |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本土国际化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
徐同文、房保俊、马万勇、李红霞、李波、赵勇、王亚卓、陈艳 |
10431 |
齐鲁工业大学 |
行业特色型地方高校建设路径选择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秦梦华、马万勇、许崇海、李红霞、董成稳、徐立峰、李志跃、张庆思、杜万祥、王雅玲、于涛、司晓宇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检索课从精品到共享的创新与实践:普及与提高 |
葛敬民、刘文云、李长玲、吴红、王克平、冯晓娜、李子臣、夏晓慧、佟泽华、白如江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农科类“多维度”实验教学模式 |
张宪省、孙建迎、李滨、钟杰、郭兴启、崔言顺、张晓辉、王再兴、侯加林、史作安、郭风法、高绘菊 |
10438 |
潍坊医学院 |
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孙宏伟、宋玉萍、王艳郁、卢国华、井西学、姜能志、胡青、王素珍、刘素贞、张德利、李福洪、王健、孙琳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以文化人 厚重基础”—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
欧阳兵、石作荣、滕佳林、李茂峰、朱姝、张文玉、郭栋、刘更生、刘桂荣、张庆祥、张思超、朱晓林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厚实基础 学用结合—中医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
张庆祥、孙广仁、郑红、任健、刘西建、刘明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针灸推拿学专业“3C+E”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高树中、韩涛、王世军、汤继芹、英振昊、王琳、王军、卢岩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戚万学、唐汉卫、王夫艳、赵昌木、安利国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高师声乐表演人才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 |
李海鸥、魏凡俭、黄明水、丁汝燕、宋春燕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研究与层级化建设 |
徐继存、吉标、孙宽宁、车丽娜、周海银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构建全程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生命科学专业创新型复合人才 |
王宝山、戴美学、孙忠军、安利国、谭效忠、何成强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世界近代史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
刘文涛、李伟、陈海宏、王静、孙超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李安增、孙迪亮、张英魁、王维先、聂家华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
康淑敏、柳士彬、张雨强、李允、李方安 |
10451 |
鲁东大学 |
搭建五个平台,注重四个衔接,推进国家级教学团队与历史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
俞祖华、赵慧峰、张淑清、胡瑞琴、陈长文 |
10451 |
鲁东大学 |
立足应用,需求导向,构建校地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刘焕阳、韩延伦、张香兰、张斌荣、张峰 |
10452 |
临沂大学 |
基于数学文化观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徐传胜、王勇、傅尊伟、孙洪春、金银来、刘建华、郭政、高理峰、刘伟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 |
黄磊、宿玉海、安起光、王俊籽、亓晓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刘兴云、刘正林、王爱国、张涛、孙文刚、万晓文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专业技能驱动的计算机图形学教学研究 |
张彩明、郭强、高珊珊、纪秀花、沈晓红 |
11065 |
青岛大学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管理状态信息集成分析平台构建与实践 |
邵峰晶、姜振家、孙仁诚、杜祥军、隋毅、孙更新、汲华、周奕辛、李淑静、丁洁玉 |
11065 |
青岛大学 |
科研与双语教学互动,创新国际接轨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践 |
谢俊霞、陈蕾、陈文芳、姜宏、蒋正尧、董静、马泽刚、宋宁、徐华敏、陈曦 |
11065 |
青岛大学 |
青岛大学电类专业群综合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于海生、张智晟、潘松峰、杨艳、高军伟、吴新振、王英、王正彦、卜庆凯、李学桂 |
11065 |
青岛大学 |
青岛大学浮山书院博雅教育探索与实践 |
夏临华、马斗成、卢文丽、姜淮、苗莉、蓝迅、沈香韫、毛晓燕 |
11066 |
烟台大学 |
“多元—开放”式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金福海、汤唯、张平华、宋振武、范李瑛 |
11510 |
山东交通学院 |
基于“4+X”核心能力培养的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赵中利、来逢波、王长峰、刘春丹、张雪军、杜永明、赵品华、尹义尚、崔德华、李秀菊、聂云霞、马晓燕、杨京波、张艳霞、张莹、孙晓红、刘进、赵秀芳、王坤、马彩凤、陈晓红、王虹云、衣莉芹、赵昕、孙龙、刘宝运、王晓丽 |
11510 |
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高校分类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双主体耦合下的研究、决策与实践 |
宋旭红、宋伯宁、王长峰、孟艳双、陈朝霞、李洪华、谭旭翔、张宝运、申培轩、王汉忠、王仁卿 |
11688 |
山东工商学院 |
经管类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
王艳明、白日荣、苏永明、吴风庆、张首芳、孙小素、杨秀艳、王忠辉、薛伟、李志强、李丽、何琳 |
11688 |
山东工商学院 |
以建设国家特色专业为契机,深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 |
范辉、谢青松、李晋江、毛艳艳、于永胜、李大社、安志勇、刘培强、原达 |
14277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齐鲁师范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
实践导向型高校教师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研究 |
刘先义、刘德增、陈增红、张杰、刘丙元、贾东荣、张彩霞、杨锡田、权福军、魏培海 |
|
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 |
政府、高校、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李中国、刘丽群、辛丽春、全先庆、孙承毅、初铭铜、郭宏成、韩其敏、李健梅 |
第七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评审结果 | |||
主要完成单位代码 | 成果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10422 |
山东大学 |
“强互动、重实践”卓越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韩学山、高峰、徐衍亮、谭震宇、张卫星、李晓明、李光友、张文、孙雨萍、夏威 |
10422 |
山东大学 |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导下的临床教学方法与质量评估模式改革 |
纪春岩、李晶晶、孔北华、朱慧娟、孔令杰、李芳邻、钟宁、陈峰、隗晓红 |
10422 |
山东大学 |
大学数学创新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思想构建 |
黄淑祥、蒋晓芸、张天德、叶宏、刘君义 |
10422 |
山东大学、青岛大学 |
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资源创建与推广应用 |
刘树伟、刘丰春、赵斌、柳澄、李振平、迟焕芳、孟海伟、林祥涛、孟庆兰、汤煜春 |
10422 |
山东大学 |
夯实基础、强化创新—教学研究型大学环境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刘汝涛、王小宁、张权、李玉江、高灿柱 |
10422 |
山东大学 |
基于多平台联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
王兴元、刘洪渭、邢建平、周庆华、陈言俊、孙平、陈丹、王毅、杨斌 |
10422 |
山东大学 |
基于双语教学的多层次系列病理学教材的建设与实践 |
周庚寅、张庆慧、张廷国、高鹏、甄军晖 |
10422 |
山东大学 |
开放式、柔性化的中国执业药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赵炳新、姜文丽、沈翔、崔鲁光、方浩、顾国富、张旭东、张建 |
10422 |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立体化、协同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胡金焱、王仁卿、柳丽华、王宪华、徐延宝、王建立、刘振美、徐志全、申树欣 |
10422 |
山东大学 |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建设 |
胡清萍、宋其圣、马莹、印志磊、马文元 |
10422 |
山东大学 |
校企互动的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勇、王震亚、杨志宏、黄传真、赵军、姜兆亮、李剑峰、张慧、廖希亮 |
10422 |
山东大学 |
学科融合电工电子大类实验教学与创新教育综合平台建设 |
王洪君、邢建平、姚福安、陈言俊、王丰晓、万桂怡、陈桂友、高洪霞、孟令国、秦峰 |
10422 |
山东大学 |
以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为目标的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改革 |
刘执玉、田铧、孙晋浩、丁兆习、魏光伟、魏璐婉、吴琦、温传耀、扈燕来、丁娟、孟海伟、巩念明、李贵宝、宋涛、刘书涛、尹群生、田广平 |
10422 |
山东大学 |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葛少华、杨丕山、徐欣、郭春晓、亓庆国、芮艳华 |
10422 |
山东大学 |
运筹学专业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
刘桂真、李国君、吴建良、颜谨、王光辉 |
10422 |
山东大学 |
整合型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
刘传勇、王立祥、张岫美、齐眉、马保华、李瑞峰、朱慧娟、王昌源、魏来临、徐广润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北森生涯(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三维四阶”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的构筑与实践 |
张静、王玉江、宋文红、颜彬、乔宝刚、辛远征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特色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 |
高会旺、石金辉、高增祥、张龙军、李凤岐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建构与行动: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
宋文红、马勇、曾名湧、赵宗金、季岸先、陈凯泉、常顺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竞赛牵引,工海融合,构建面向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宋大雷、綦声波、董士军、周丽芹、钟媛、黎明、刘滨、张磊、陈兴旺、张玲、臧爱云、迟书凯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全程开放式、全员个性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十年探索与成果 |
李巍然、曾名湧、董士军、马君、席静、刘中华、吉晓莉、陈旭、李红涛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涉海经济人才 “双核多驱动”的培养模式与实践 |
戴桂林、高金田、李京梅、邵桂兰、周罡、苏萌、张小凡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水产养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及实施效果 |
王昭萍、麦康森、温海深、战文斌、马甡、张文兵、周丽、于瑞海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突出海洋特色的化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 |
杨桂朋、李铁、谭丽菊、冯丽娟、张丽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促进水产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
温海深、于瑞海、郑小东、马琳、黄六一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自主设计式海洋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
吴克俭、陈旭、李培良、王秀芹、孟静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三位一体的电工电子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
赵洪亮、黄鹤松、卫永琴、马进、公茂法、孙晧、高正中、张仁彦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构建“三维四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提升计算机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
郑永果、赵卫东、彭延军、贾瑞生、吴振寰、杨长强、宋正国、崔焕庆、孙承爱、孙红梅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刘玉峰、李建楠、王营章、李春晖、陆继锋、李长熙、岳国伟、徐伟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
于胜文、刘冰、郭加书、柳林、陈涛、韩晓冬、牟乃夏、刘尚国、刘智敏、张蕾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面向矿山建设的土木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王来、王崇革、张宪堂、李大勇、乔卫国、徐丽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地质人才的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
魏久传、李增学、常象春、余继峰、尹会永、李旭平、杨仁超、倪金龙、刘海燕、刘莹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油库设计与管理”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李自力、李扬、王鸿膺、罗小明、吕宇玲、何利民、张树文、陈振瑜、张炘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分层次培养、按方向拓展、渐进式自主的大学外语(多语种)教学新体系 |
栾述文、陈效新、张英莉、冯晓梅、孙秀丽、武学锋、郭月琴、董金娣、彭翠平、代霄彦、郑琳、韩淑芹、王新福、范靓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机械专业本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刘永红、崔学政、李小朋、陈国明、宋玉强、纪仁杰、韩彬、张彦廷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三维协同、四段提升,全面全程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 |
魏宝君、王殿生、张亚萍、刘超卓、闫向宏、孙鹏燕、关继腾、亓鹏、董建党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石油工业训练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李晓东、马建民、刘振东、陈晖、李雪琴、赵仕俊、张军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油气储运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曹学文、张树文、何利民、刘刚、黄善波、牛庆玮、唐建峰、李自力、李玉星、张国忠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构建数学建模教学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隋树林、朱善良、张瑞坤、段得玉、田保光、杨树国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内涵研究与实践 |
李庆领、陈建国、郭建章、周艳、岳学海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化学实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解从霞、李明、王小燕、陈磊、罗世忠、曹玮、王书文、张玉冰、唐林、魏庆莉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机械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汪传生、付平、曾宪奎、梁树清、李绍明、李利、张霄、沈波、李镇江、何燕 |
10427 |
济南大学 |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材) |
俞宪忠、张守凤、吴学花 |
10427 |
济南大学 |
多层次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罗川南、吴丹、王金刚、颜梅、孙敏、陈艳丽、魏琴、于京华、李冬梅、贾素贞 |
10427 |
济南大学 |
基于双语教学的学习适应研究 |
佟月华、郭浩帆、王树青、陈功香、张素玲、宿淑华、孙英红、王荣、魏淑华、闫秀梅 |
10427 |
济南大学 |
山东省高等教育考试和学位管理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
杨波、王新军、刘鹍、陈贞翔、孙润元、张蕾、彭立志、荆山、马坤 |
10427 |
济南大学 |
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政策研究 |
宋尚桂、宋伯宁、申培轩、佟月华、张素玲、王玲、张婷、李福春、蒋馨岚、李燕、陈荣 |
10427 |
济南大学 |
土建类创新性应用人才教育平台的深度构建及质量化实施 |
于衍真、付英、刘增夕、谭娟、谢群、朱小燕、邱立平、张依凤、冯岩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地方院校“六纵十横”体验式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杨向荣、沈文青、纪玉超、陈伟、李东、徐明文、张忠臣、薛炜华、于洋、卢新明、孙海涛、郭兰成、董兰国、杨文超、吴玮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地方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
范存礼、李永安、王传剑、马向阳、李洪、刘学来、吴亚男、楚广明、陈明九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周学军、陈启辉、吕明英、李秀领、范夕森、郭秋英、林彦、逄鲁峰、张新、李晓静、张爱社、王玉镯、王磊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面向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以建筑电气特色人才培养为例 |
段培永、初福民、谢秀颖、张桂青、张念军、张玫、李轶、吴亚男、李秀珍、邓晓红、王淑华、李晓峰、高金岭、何芹、潘慧锦、蔡元兴 |
10431 |
齐鲁工业大学 |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
陈嘉川、杨天梅、郭建国、许崇海、徐倩、刘泽东、梁振鲁、张绍磊 |
10431 |
齐鲁工业大学 |
基于项目式创新课程群的学研产综合创新体系研究 |
王毅、陈照强、李春玲、宋雪丽、路玉峰、李兆文 |
10431 |
齐鲁工业大学 |
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杨桂花、刘玉、陈嘉川、孔凡功、庞志强、韩金梅、丁洪杰、吴芹、陈洪雷、赵传山、王洪彬、韩文佳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地方理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邹广德、葛文庆、费杰、孙梅霞、郑兆青、管恩京、翟兴波、曾莹、孙浩洁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理工院校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
张子礼、张波、李哲、郑承友、曹绪红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系列课程改革及实践 |
李震梅、董传岱、宋吉江、谷笑娜、申晋、刘雪婷、姜志海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培养信息化时代创新型人才—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袁玉珍、刘汉法、付圣贵、高金霞、魏功祥、刘继祥、刘瑞金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张新义、李静、胡付领、杜言利、张慎霞、伊学军、牛学东、侯庆来、吕滋建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李平、曲建忠、高越、邹松岐、张海伟、于国才、公衍照、林冰、蒲阿丽、孙凤、邢丽荣、张扬、朱敏、张志新、周锐、任希丽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四梯次递进培养机械类工程人才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 |
王兰美、殷昌贵、魏峥、于文强、宫金良、YuyiLin、张彦斐、赵玉刚、魏修亭、孙玉峰、赵继成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探索与实践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张学义、周长城、李旭、高松、韩加蓬、史立伟、刘从臻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整合两个体系,强化学生体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 |
王环、白云、温立武、赵明、房晓军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农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郭兴启、王晓云、孟庆伟、王衍安、李兴国、王芳、张宪省、朱常香、贾乐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张春庆、宋宪亮、赵延兵、郭风法、仵允锋、王淮钟、王平、贺明荣、李涛、李向东、史春余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学实验体系改革与实践 |
刘家尧、郭立忠、王晶珊、盖树鹏、初庆刚、高玲、朱伟、杨洪兵、刘宗柱、薛仁镐、咸洪泉、刘新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基于绩效考核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与实践 |
杨同毅、孙运彩、吴锦淑、王天龙、刘春霞、袁忠林、赵显波、隋仁东、由源清、潘军、张妮妮、翟崑、杨洲、和法华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农业工程类专业“三三结合”人才创新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尚书旗、连政国、龚丽农、王东伟、王延耀、于艳、杨然兵、赵丽清、江景涛、林悦香、赵艳华、于文娟、王至秋、杨兆慧、李胜多、王家胜、张惠莉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3M4S”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孙庆杰、陈海华、仇宏伟、王宝维、孙京新、史岩、李颖、王世清、孙凤兰、甄天元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平台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 |
刘智军、杨同毅、蒋家慧、丛蕾、郭恩棉、李俊良、王承明、吕海涛、刘福恒、袁玉清、刘平、李元君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校企合作计算机软件外包应用型人才“121工程”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崔文善、陈龙猛、孙运彩、韩敬海、丁春强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影视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赵晓春、孙云宽、董成双、马文杰、唐传成、邢祥虎、郭建良、王鲁美、詹菁、陈莉、许金普、杜建伟、高欣峰、刘新阳 |
10438 |
潍坊医学院 |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构建研究 |
徐玉梅、程乐森、秦玉明、杨萍、于芳、刘宪亮、刘翠 |
10438 |
潍坊医学院 |
构建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体系,探索医学院校双语教学模式 |
高志芹、于文静、潘智芳、赵春玲、刘晓影、高鹏、赵仁宏、马健平 |
10438 |
潍坊医学院 |
以医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临床技能实训平台群构建与实践 |
王玉良、王益光、刘其涛、井西学、成敏、尹呈良、张洪纲 |
10439 |
泰山医学院 |
知识复合型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鹏程、刘林祥、谢晋东、王晓艳、鲁雯、马敏、袁力、于兹喜、候立霞、徐跃、韩丰谈、曹允希、卢川 |
10440 |
滨州医学院 |
省属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的构建与实践 |
张培功、冯卫红、刘于嫣、王强、刘兴冉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产学研合作增强中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田景振、曲智勇、张永清、王诗源、周萍、刘勇军、李颖、顾正位、康怀兴、张金、李伟、周洪雷、李峰、林桂涛、徐文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集约化管理,多学科交叉,中医药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
张成博、李吉华、韩涛、张宏萌、司兴勇、王桂美、张文玉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及其在当代中医高等教育中的实践 |
王振国、刘更生、滕佳林、付先军、朱毓梅、臧守虎、张效霞、何永、宋咏梅、郭瑞华 |
10441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中医药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践 |
王晶晶、张文玉、刘江亭、崔利锐、孙彦永、孙迎新、金秀梅、郭威、姚勤 |
10443 |
济宁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
基于Web2.0的校际协作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
司传平、白波、金昌洙、景学安、付文玉、高哲学、葛凤、张清国、马群、景爱红、李淑玲、曹明平、时忠丽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光电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建设实践 |
程传福、刘杰、滕树云、刘春香、国承山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摄影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聂劲权、高峻、高佳、丁翠红、刘宁、姚理、王虎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研究 |
张文国、王其和、张金霞、王兆鹏、张俊阁、王开扬、史冬青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依托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
董育斌、张志德、唐波、申大忠、郭佃顺、毕华林、任建成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读写交融”式英语写作课堂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
梁文花、王福祥、彭芳、李凤芝、张立昌、任庆梅、鲁艳芳、徐庆利、韩雪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高校国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傅永聚、成积春、宋立林、杨朝明、王曰美、周海生、王建阳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曲阜师范大学“大专业、小方向、双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良才、于秀玲、阚景忠、张全景、武楠、宋阳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突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白玉真、李傅山、王培合、徐伟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 创新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陆书环、孟凡伟、尹传存、王顶国、郑召文、孔淑兰、张召生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中西方钢琴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比较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
刘雪莎、尹涓、王震宇、孙虹、王茜 |
10447 |
聊城大学 |
《世界古代史》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 |
陈德正、李增洪、胡其柱、官士刚、倪学德、刘建峰、孙雪岩、赵少峰 |
10447 |
聊城大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与学“四位一体”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李海英、刘卫东、陈士军、张丽、王红霞 |
10447 |
聊城大学 |
地方综合性大学“实践取向、协同培养”教师教育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
李喆、赵长林、胡志坚、于源溟、王学臣、董文良、黄春平、邵怀领、由龙涛、李红 |
10447 |
聊城大学 |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赵建立、由龙涛、张朝珍、曾琳、李军、乔立山、李莹 |
10447 |
聊城大学 |
基于“精英”理念的普通高校“1335”国防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徐传光、李玉军、赵长林、高心沛、郭文彬、陈德正、胡其柱、于学强、陈传利 |
10447 |
聊城大学 |
课程精品化,实践平台化,教学团队化: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张景生、高国元、王丽萍、王利、李焕芹、秦建波 |
10448 |
德州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季桂起、张秀琴、刘云利、李永平、宋伯宁、陈伟、孙乃龙、张士献 |
10448 |
德州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徐静、王秀芝、穆慧玲、赵萌、孟秀丽 |
10449 |
滨州学院 |
以特色中文工作室为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徐慧文、李树棣、张显凤、孙永、尚来彬、李岩 |
10449 |
滨州学院 |
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民航飞行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
纪洪波、胡波、宫新军、马文来、杜玉杰、孙翠玲、王竹林 |
10451 |
鲁东大学 |
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特色凝练的研究与实践 |
李清山、张斌荣、翟金刚、张存锋、郭春、刘国明 |
10451 |
鲁东大学 |
地方综合性高校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孙承毅、毕宪顺、张峰、娄立志、杨占鹏、韩延伦、张鲁宁 |
10451 |
鲁东大学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曲荣君、陈厚、王春华、刘冰、张江 |
10451 |
鲁东大学 |
基于文化与创新引领的计算机学科产学研协同教育研究 |
邹海林、柳婵娟、杨洪勇、潘辉、寇光杰、李仁璞 |
10451 |
鲁东大学 |
三方联动,全程互动式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改革实践 |
张斌荣、翟金刚、苏勇、宋作新、王涛 |
10452 |
临沂大学 |
大学外语“四三三六”教改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谢楠、王晓军、高新艳、赵洁、李晖、贾永青、廉玲玲、马旭 |
10452 |
临沂大学 |
依托沂蒙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丁凤云、姜同松、张立富、徐东升、李纪岩、费聿辉 |
10453 |
泰山学院 |
促进学习者自主的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 |
张庆云、徐晓光、徐柳明、陈霞、马秀华、陈月霞 |
10453 |
泰山学院、山东警察学院 |
公安院校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
王庆功、李传良、徐仲成、刘杰 |
10454 |
济宁学院 |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
朱松涛、王玉华、李传银、朱桂林、张爱民、卿勇、辛允东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
张涛、宋涛、赛英、叶飞、刘惠萍、王贯忠、杜宁、朱炜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朱德云、郑华、安彦林、李森、徐健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数字媒体专业高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慧、张云峰、迟静、李莉、何军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以计算机专业创业工作室为载体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 |
韩慧健、张红凤、李孟顺、梁秀霞、张锐、刘峥、史宏建、王庭东、陈才贤 |
10457 |
山东体育学院 |
服务体育强省战略,培养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谷忠德、钟亚平、宋辉、单涛、徐猛 |
10904 |
枣庄学院 |
高校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体系的创新与重构 |
曹胜强、徐玲、陶道强、安涛、崔新明、贾文言、汪涛、司艾华 |
10908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教材建设 |
董占军、张爱红、乔凯、惠岩、宋文禄 |
11065 |
青岛大学 |
“督教–评管–促学”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
王安民、李敏、李津、毛晓燕、咸鹤群、亓慧、曲建华、沈香韫、刘鲁青、于永明 |
11065 |
青岛大学 |
《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杨德平、刘喜华、李莉莉、孙海涛、王伟 |
11065 |
青岛大学 |
强化自我管理教学,实施七步反馈教学法,改革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
钟永光、苗莉、周升起、刘喜华、吴鹏、孙浩 |
11065 |
青岛大学 |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群建设与研究 |
刘怀荣、赵伟、范嘉晨、王今晖、王凯、张晓明、翟景运、王海燕 |
11066 |
烟台大学 |
“知行合一”的民法实践教学探索 |
范李瑛、张平华、刘经靖、王洪平、房绍坤 |
11066 |
烟台大学 |
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地方高校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韩晓玲、徐世艾、陈淑敏、宋岩、崔龙波、于秀国、李娟 |
11066 |
烟台大学 |
依托特色学科和平台建设,培养“创新+实践”型药学人才 |
张雷明、傅风华、毕毅、刘志峰、李春玲 |
11066 |
烟台大学 |
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探究创新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
曲淑英、陈义保、史文谱、隋杰礼、吴江龙 |
11067 |
潍坊学院 |
基于“121工程”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软件外包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王成端、张磊、侯金奎、史纪元、魏先民、孟凡楼 |
11067 |
潍坊学院 |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张德升、赵振民、秦世波、吕贵兴、陈汇才 |
11510 |
山东交通学院 |
基于CDIO的PDCM交通土建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 |
唐勇、朱霞、朱爱民、汪明栋、王保群、李晋、张爱勤、田素磊、陈加峰、赵鲲鹏、赵之仲、王琨、叶亚丽、倪正银 |
11510 |
山东交通学院 |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引,构建地方院校开放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原所佳、孙海波、王惠、张芹、孙振翠、裴娟、梁军、许振峰、王克彦、王青 |
11510 |
山东交通学院 |
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物流管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开发 |
陈松岩、孙学琴、何民爱、张良智、魏新军、陈建岭、刘华琼、白燕 |
11688 |
山东工商学院 |
地方性财经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研究与实践 |
刘全顺、傅志明、杨家珍、吴现波、赵凤娟、甘金球、葛喜艳 |
13006 |
山东英才学院 |
“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 |
杨文、宋占美、陈文华、张晗、刘存刚、孙汀兰、窦丽丽、赵茜 |
13324 |
山东协和学院 |
基于岗位需求的基层医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盛振文、王桂云、孔令桂、刘好汉、刘家义、马保华、李建 |
14100 |
山东政法学院 |
监狱学专业特色教学课程体系(含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张传伟、许海波、黄佳君、陈志刚 |
14277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新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 |
刘绍芹、孙晓彦、郭薇薇、孙燕 |
19422 |
山东大学(威海) |
《大学韩国语》(1-6册)(教材) |
牛林杰、金哲、李学堂、黄永哲、于明燕 |
19422 |
山东大学(威海) |
以“三学期制”为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刘海、王福安、吕健、顾炜、赵辉、李静、袁伟 |
第七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评审结果 |
|||
主要完成单位代码 | 成果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大学物理课中加强学生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孙正和、王强 |
10422 |
山东大学 |
当代健身教育与竞技教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 |
王学锋、田玫、邹静、孙晋海、伊向仁 |
10422 |
山东大学 |
俄语专业“需求导向性”的整体教学改革 |
丛亚平、李建刚、李学岩、袁新、张素 |
10422 |
山东大学 |
护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
王克芳、曹枫林、娄凤兰、范秀珍、高庆岭 |
10422 |
山东大学 |
面向学生应用能力与计算思维综合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
郝兴伟、徐延宝、巩裕伟、贾智平、焦文江 |
10422 |
山东大学 |
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建设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 |
崔校平、高艳、陈伟、李玲、胡志军 |
10422 |
山东大学 |
突出过程工业特色的过控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及其有效性提升途径与措施 |
唐委校、宋清华、陈颂英 |
10422 |
山东大学、山东英才学院 |
完善创新实践教育与竞赛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
张进生、王志、刘延利、孙芹、王勇、王经坤、张慧 |
10422 |
山东大学 |
自动化类专业实习环节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
李现明、马思乐、刘玫、杨西侠、陈桂友、曾毅、张庆范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药物学”特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王长云、管华诗、邵长伦、刘红兵、李筠、于广利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双能”目标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会计学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
王竹泉、陈云霞、马广林、倪均援、樊培银、房巧玲、于卫兵、李雪、徐凤霞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构建文科物理教学体系,推进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
马君、马丽珍、师玉荣、沈钺、顾永建、沈月龙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
海洋材料系列课程及知识体系的创立与实践 |
王昕、尹衍升、黄翔、董丽华、陈守刚、刘涛、朱志斌等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计算机特色专业动态模块化培养体系研究与建设 |
魏志强、盛艳秀、王晓东、高云、魏振钢、徐建良、董军宇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大学数学文化教育体系构建与大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赵义军、赵文才、程惠东、张同迁、董焕河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工科基础力学理论、实践、创新协同发展的应用型鼎力人才培养 |
王育平、付彦坤、赵增辉、冯元慧、谭涛、李龙飞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工业设计人才“艺术+实践+专利”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
王俊涛、刘元法、王宝德、杨梅、呙智强、宋玉凤、李宗源、贾乐宾、王晓娜、薄其芳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机械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肖林京、张悦刊、隋秀华、杨俊茹、齐秀丽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张建中、陈波、于涛、戴葆青、迟京瑞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基于教学团队的《审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
王爱华、刘英姿、张咏梅、刘立华、常妍焱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理工类高校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
李光禄、李艳萍、王茂庆、张钦润、郭雪军、郭令秀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以科研之源拓教学之流—依托科研优势探索材料工程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
崔洪芝、李敏、李廷希、宋强、曹梅青、孙海清、张剑兰、王晓东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
王进野、张纪良、胡新颜、李英建、刘传玺、刘瑞国、程丽平、宫绍亭、刘玉兰、杨婕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四位一体”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建设及实践 |
赵放辉、陈文杰、朱景顺、杨文君、袁爱军、王晓琼、杨志才、吕宏凌、杨爱民、邹维忠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本硕博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 |
林承焰、任丽华、张宪国、杨少春、徐守余、张世奇、李红南、谭丽娟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服务国家石油海外发展战略,创新国际化人才继续教育模式 |
王天虎、黄赤、马国刚、刘少伟、胡义贵、罗春、李红燕、张清学、刘延胜、周颖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构建“3263”培养体系,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
张乐勇、刘衍聪、栾述文、马建山、张庆荣、祝德显、孙红霞、王绍兰、王新艳、黄保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完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
刘雪暖、孙兰义、刘欣梅、侯影飞、丁传芹、孙昱东、王兰娟、赫佩军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研究型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姜翠玉、杨国华、战风涛、吕志凤、罗立文、王芳珠、张志庆、于剑峰、张龙力、王宗廷 |
1042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油藏工程类专业课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与实践 |
孙仁远、张志英、杨永飞、李爱芬、张凯、姚同玉、孙致学、李亚军、董明哲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产学研相互促进构建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刘喜梅、赵彤、张彦军、张伟、樊春玲、逄海萍、陈为、于飞、赵文仓、高德欣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构建立体化分离工程教学模式,打造三级课堂的创新平台 |
叶庆国、陶旭梅、徐东彦、尹进华、陶少辉、董殿权、王英龙、刘新民、程江峰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基于系统论原理构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
陈克正、张淑华、王莉莉、任素贞、刘保成、付鹏程、张树海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基于知识视角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系统设计与流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
董华、邓玉勇、姜真、曲秋霞、朱延春、焦晋芳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宽厚基础、强化工程的化工学科群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
刘福胜、叶庆国、武玉民、陈学玺、王伟文、王晓红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
高青、王瑞芳、王士卿、任素贞、牟宗荣、聂法良、曲建英、曹胜、王莉莉、丁东铭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
魏红卫、曲建英、赵艳丽、张运君、孙德菁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新概念广告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整合研究 |
陈福宝、白晓彬、邢崇、毛菁华、王鹏英、葛卉、廖景丽、陈海英、刘桦政、石晨旭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中的应用和探索 |
郝春成、杜芳林、谢广文、郭小松、王兆波 |
10427 |
济南大学 |
创新项目引导的跨专业协作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昃向博、艾长胜、曹树坤、吕冰、孙选、王慧、赵方、高常青、李国平、付秀丽、王潍、侯中华、张辉、孙成政、桑曙光、吴长忠、王汝星 |
10427 |
济南大学 |
地方高校强化行业工程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芦令超、付兴华、陶珍东、王琦、王艳、李国忠、陈广立、黄世峰、赵蔚琳、叶正茂 |
10427 |
济南大学 |
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实验教学体系及运行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 |
杨丽原、邵华、王丽芳、高新、张杰、郭浩帆、宋尚桂、王少清、孙士婷、朱波、许振宇、屈忠锋、刘中才、孟祥霓、李燕、迟瑞芹、宋廷寿、陈新莲、张海鹍、陶国平、陈昭宏、马玉真、王焱、王元秀 |
10427 |
济南大学 |
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黄明键、张勇、王中华、赵建玉、王焱、张恩平、刘希民、耿欣、张智杰、杨雪岩、孟祥霓、申涛、魏军、王玉茹、李春梅、任宏伟、龚宇雷、程金 |
10427 |
济南大学 |
高校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及质量保障应用研究与实践 |
王希普、曲守宁、魏俊超、王玲、徐梅、马涛、王信堂、张奉军、丁立波、滕爱玲、穆勇 |
10427 |
济南大学 |
管理学科基于实践基地、毕业环节及就业一体化工程建设研究 |
韩静轩、柳兴国、宋磊、安强身、刘毅、庄锴、金丽、徐伟、阎虹、马黎、李晓冬、张前、张宁、王艳芳、周建霞、张莹 |
10427 |
济南大学 |
面向社会需求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蔺永政、李金屏、董吉文、陈月辉、刘明军、马炳先、李荣光、蒋彦、周劲 |
10427 |
济南大学 |
强化内涵,突出特色—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
刘传霞、刘磊、郭浩帆、宋晓英、张兵、唐欣、刘新锁 |
10427 |
济南大学 |
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数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
穆勇、韩振来、吴鸿华、许振宇、张苏梅、屈忠锋、杨殿武、王耘、单伟、滕厚山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宋玲、吕平、高洁、万小梅、张纪刚、黄微波、邵先锋、迟培云、高嵩、张鹏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车辆工程专业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
王丰元、宋年秀、邹旭东、孙刚、刘瑞昌、王吉忠、林荣会、柳江、张丽霞、潘福全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立体化创新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
王岩、王军英、胡京爽、隋思涟、马鸿洋、刘慧、范兴奎、任立萍、尹海丽、张海霞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高校数学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
郑一、王玉敏、陈健、戚云松、张小翔、冯宝成、范兴奎、岳军、刘国华、陈倩华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工业设计“2+2”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育研究 |
王春鹏、艾萍、朱宏轩、刘晓斌、李东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基于工程国际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孟广耀、谭继文、杨勇、李长河、杨建军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交叉培养联合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李长河、侯亚丽、谭继文、孟广耀、杨勇、杨建军、陈成军、彭子龙、杨发展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通识类数学课程公共答疑平台的构建与共享 |
赵洪亮、隋思涟、李慧凤、张春凤、滕延燕、阙成龙、姜东梅、陈丽娟、张海霞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王敏、张兆强、邵兰云、刘存根、李艳萍、杨修文、赵海涛、李峰、宋伶娟、吴小惠、刘兆峰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机械类专业TRIZ理论教学体系构建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明勤、张瑞军、于复生、王晓伟、王囡囡、何芹、张士军、王日君、陈继文、丛东升、张美生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许斌、汤爱君、马海龙、袁兴栋、崔明铎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绿色需求指引、协同创新育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赵继龙、孔亚暐、仝晖、薛一冰、刘长安、王江、管振忠、赵林胜、何文晶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面向工程应用的给排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武道吉、陈文兵、亓小宇、许兵、谭凤训、马悠怡、李梅、王永磊、孔进、王琳、邢丽贞、邵明辉、陈冬辰 |
10431 |
齐鲁工业大学 |
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管理模式研究 |
刘木森、郁有西、李西运、谢如红、夏洪波、李骏、林斌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构建大学生科技竞赛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禚淑萍、王洪忠、陈学星、王云霞、宋亦刚、杨书刚、杨晓兵、徐丽丽、刘焕亭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构建基于大工程观理念的工程训练教学新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
刘元义、王好臣、牛国栋、周长城、于文强、刘树淑、吴三川、刘江臣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刘建平、郭树荣、贾致荣、史萍、师郡、张众、王军、刘桂凤、李素蕾、梁晓飞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朱莉、吴衍涛、卢国强、韩同吉、许盈、葛庆龙、胡学俭、陈建伟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
董新胜、胡敦业、孙建迎、钟杰、付振书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高等农业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
高东升、刘志勇、朱凌、孔庆国、李玲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基于交际意愿培养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 |
石运章、李伟、王秀鹃、高兴亮、魏琳、孙凤娟、潘洁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
周玉玺、薛兴利、董继刚、张玉芳、毕红霞、刘勇涛、方金、袁建华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面向专业需求,创建大学物理课程分专业教学新模式 |
曹学成、姜贵君、高峰、王永刚、丛晓燕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农业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侯加林、张晓辉、娄伟、李光提、李天华、张军、刘承磊、宁镭、于小艳、邵园园 |
10434 |
山东农业大学 |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史作安、王秀峰、王超、彭福田、刘世琦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3+1+X”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 |
王玉环、杨红英、霍兴花、黄芳、王珍、李卿、赖艳、左艳茹、张淑霞、杜敏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动物科学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林英庭、潘庆杰、王光、李文立、孙国强、张廷荣、白连万、柳楠、王利华、李美玉、李桢、孙健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 |
曲宝涵、吕海涛、宋祖伟、马传利、杨爱萍、王修中、王辉、梁爱琴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现代农业产业背景下IPM型植物保护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李宝笃、罗小勇、路炳声、郑长英、罗兰、鄢洪海、杨从军、赵传德、孙丽娟、邢小霞 |
10438 |
潍坊医学院 |
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社会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
郭继志、庄立辉、胡善菊、吴炳义、董毅、王洪婧 |
10438 |
潍坊医学院 |
基于ADDIE模型的卫生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 |
于倩倩、王玉良、尹文强、黄冬梅、于贞杰、蔡伟芹 |
10438 |
潍坊医学院 |
基于复合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
张正厚、付有龙、尹晓琴、侯福霞、王汉成 |
10438 |
潍坊医学院 |
医学院校考试分析及题库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
王岱君、井西学、王金平 |
10439 |
泰山医学院 |
构建以运动医学为特色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
亓建洪、孙建翠、阴其谱、葛孚章、刘海斌 |
10439 |
泰山医学院 |
化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对培养临床医学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影响研究 |
曹晓群、陈震、孙立平、董建、王虹、林晓辉 |
10439 |
泰山医学院 |
临床医学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王学春、张敬军、石运芝、马敏、李建民、候会美 |
10440 |
滨州医学院 |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研究 |
袁俊平、秦国民、王强、朱光燕、叶蕾 |
10440 |
滨州医学院 |
省属医学院校PBL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秦国民、许勇、江霞、朱光燕、董兆举 |
10440 |
滨州医学院 |
药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
张树平、姜文国、李珂珂、陈向明、孙居锋 |
10440 |
滨州医学院 |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与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王强、刘于嫣、冯卫红、孙经武、刘兴冉 |
10443 |
济宁医学院 |
《医药知识产权》特色课程的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 |
胡修周、胡昱、高哲学、李淑玲、任淑敏 |
10443 |
济宁医学院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
崔文、姜晓刚、全芯、刘宁、王旭、张国安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改革与公共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
刘培玉、鲁燃、解福、华凡、单承树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高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傅希林、杨杰、刘衍胜、许新斋、王江鲁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
马永庆、张福记、卢少军、李爱华、王兰芳、刘廷祥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工商管理学科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夏同水、周佳欣、王成亮、隋志强、房艳君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基于课程群的生态化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研究 |
孟祥增、刘新阳、周晨、刘兴波、于永杰、刘瑞梅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刘方爱、刘弘、董吉文、王新华、马兴录、张亦辉、李田来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
杨桂文、安利国、戴美学、刘箭、潘维锋、赵蕾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
王海鸥、李蕾、赵发田、孙刚、张峰、王森、马艳、李成银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高校师范生从师能力新定位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
闫珂柱、阚景忠、张全景、于秀玲、傅静波、王守江、徐新农、张奎明、晏逾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基于运筹学特色,构建“三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山”型管理类人才 |
张玉忠、王磊、李宪印、任建峰、巩天雷、吴庆军、王成飞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教师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
马秀峰、李兴保、李晓飞、亓小涛、刘敏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普通高校“合格+特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张全景、张良才、阚景忠、付静波、王守江、熊吉忠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儒家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
张立兴、杨朝明、鲁昕、宋立林、孔德永、陈文殿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网络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 |
高仲合、曹宝香、禹继国、李凤银、刘效武、倪建成、李光顺、赵景秀、徐小龙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网络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研究与实践 |
曹志平、张诒三、袁梅、王敏、田广文、刘本成、李彦苓、牛晓叶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依托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与管理机制研究 |
徐来祥、燕艳、杨革、郭炳冉、邱念伟、李亚、孔凡华 |
10447 |
聊城大学 |
《非线性编辑》协同协作、模拟实战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 |
郭峰、李焕芹、李娟、杨葆华、高国元、徐连荣 |
10447 |
聊城大学 |
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
宋士云、付景远、布茂勇、张西勇、孙金锋、于东阳 |
10447 |
聊城大学 |
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物理”分级教学体系建设—以聊城大学为例 |
胡海泉、孙长勇、王明红、阮树仁、赵汝木、张山彪、闫循领、冯文侠、梁宝龙、邓阿丽、杨效华、王国菊、高学喜、董瑞新、田振、史文贤、赵海军 |
10447 |
聊城大学 |
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石兴泽、刘东方、王连儒、辛业、苗菁冯庆奎 |
10447 |
聊城大学 |
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政哲管课程体系会通研究 |
张祥云、于学强、邹庆国、孟伟、刘子平、秦正为 |
10447 |
聊城大学 |
深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
齐登红、王洪月、柳锦、郭晓辉、王芳、张东坤、赵明庆、张维峰、李兆国、孙丰果、梁国杰、赵文兰 |
10447 |
聊城大学 |
土木工程专业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崔诗才、赵庆双、赵永生、孟昭博、汤美安 |
10447 |
聊城大学 |
应用型大学学生专业社团参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张秀省、邢金修、井岗、王桂清、张风平 |
10448 |
德州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徐凤生、董立华、马立新、闫立梅、刘艳芹、赵琳琳、张立华 |
10448 |
德州学院 |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
郑晓燕、相子国、杨颖、张锋、彭萍、毛丽君、姜英华 |
10448 |
德州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性教学与探究性学习互动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
朱秀英、张庆华、孟宪琴、陈伟、赵环秀、张福磊、段方乐、张琦 |
10449 |
滨州学院 |
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李长海、李卫兵、李宏伟、张循利、张全信 |
10449 |
滨州学院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植物野外实习改革与创新 |
姚志刚、赵丽萍、段代祥、王彦美、石东里、刘俊华、王君、吴涛 |
10451 |
鲁东大学 |
改革自然地理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衣华鹏、王庆、张安定、张振华、张云吉 |
10451 |
鲁东大学 |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
于军、周君华、黄健、黄义军、尹海立 |
10451 |
鲁东大学 |
基于4P模式的外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 |
苏勇、向平、李燕、付宏、张建惠、赵晓瑞 |
10451 |
鲁东大学 |
综合性大学师范生专业发展生长机制的研究与实验 |
苏春景、周建伟、张济洲、刘英、魏雪峰、毛明月 |
10452 |
临沂大学 |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卢中华、周厚春、孙洪春、李晓东、李道胜、李宗青 |
10452 |
临沂大学 |
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陈建国、赵凤远、全先庆、马铁骊、绪红霞、李凡修、李伟、奚凤兰 |
10452 |
临沂大学 |
基于地方资源的自然地理野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徐树建、于兴修、申洪源、赵兴云、王孝理、林秋华、梁仁君、王立志、高华中、王轲道、张云奇、刘前进、刘金民、董玉良、任丽英、泮雪芹 |
10452 |
临沂大学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课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赵勇、苗玉青、邱春林、江林森、魏可媛、任世忠、李同胜、栾兆云、林秋华、高进锋 |
10453 |
泰山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孟华、张宏、赵玉增、门志梅、宁海亮 |
10453 |
泰山学院 |
突出应用型特色的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
郇正良、杨德运、陈燕、门志梅、任翔、姜焕军、赵继超、王太雷、朱向彩 |
10454 |
济宁学院 |
《孔孟之乡地域文化概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研究 |
王振星、朱松涛、赵雷、孔德凌、吴宪贞 |
10454 |
济宁学院 |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王玉华、朱松涛、李传银、朱桂林、张爱民、李群、辛允东、刘亚斌、薛庆文、程杰、陈万东、刘顺湖、王传武、齐慧丽、刘永萍、王长青、杨峰 |
10455 |
菏泽学院 |
保持师范教育特色 创新地方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 |
郁章玉、刘兴坦、张洪贵、胡尊东、张桂荣 |
10455 |
菏泽学院 |
基于有序算符技术的《量子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 |
徐世民、徐兴磊、张运海、李洪奇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探索与实践 |
吴瑾瑾、李斌、张宝义、李军、王艳红、鹿艳丽、张林栋、张艳、周峰、刘艳梅、梁秀梅、朱磊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基于动态评价的财经类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 |
苏昕、韩作生、李玲玲、刘玉静、张宝义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
陶虎、李斌、毕继东、许崇敬、蔡伟波、贾昆嵛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省财政职工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面向财经行业的成人高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
韩庆华、邢长明、杨林、崔乐忠、韩勇、李冰、傅宪华 |
10456 |
山东财经大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张新、刘位龙、张戈、刘政敏、王华杰、王高山、王洪海 |
10458 |
山东艺术学院 |
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
聂立家、刘家亮、孔亮、马其君、胡春景、商和明、王凤苓 |
10458 |
山东艺术学院 |
美术实验教学丛书 |
唐鸣岳、赵嵩青、常勇、马麟春、张淳、廖卫东 |
10458 |
山东艺术学院 |
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形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苏静、丁建军、庄虔华、程兆伟、臧笑楠 |
10458 |
山东艺术学院 |
艺术批评教学研究与实践 |
田川流、刘家亮、李新华、王伟、刘志 |
10868 |
青岛滨海学院 |
创建“地球村”准自然语言环境,改革外语实践教学模式 |
武会芳、蒋凤英、崔羲秀桂玉植、张秀芳、金莲兰、孙敏、王恒杰、邱艳春、李桂华、刘卫红、高照慧、凌恩英、郭肃清、鞠波 |
10868 |
青岛滨海学院 |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系统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韩方希、刘连新、德铁婴、张秀芳、庞海杰、冯志杰、苏宝胜、王安忠、王月琴、杨翠兰、刘苹、王同娟 |
10908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暨教材建设 |
唐家路、顾群业、任仲泉、杜莹、明娜 |
11065 |
青岛大学 |
“一条主线、三位一体、四路并进”—机械基础综合素养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师忠秀、王继荣、管殿柱、张继忠、戴作强 |
11065 |
青岛大学 |
对外汉语任务型词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高级阶段词语教学为例 |
时建、金婷、王瑶、陈明美、张婷婷、张莉莉、刘凤霞、薄丽 |
11065 |
青岛大学 |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研究服务引领基础教育的核心能力 |
钱国旗、孙玉洁、李传军、马斗成、李德林 |
11065 |
青岛大学 |
基于“四个驱动”战略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李秀清、杜景萍、来庆彬、布占廷、高珊 |
11065 |
青岛大学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 |
王斌、吴翠娇、张文卿、董静、宋旭霞、马桂馨、于红、丁守怡、王秋波、吕锐、张艳丽 |
11065 |
青岛大学 |
嵌入式系统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范延滨、杨厚俊、孙英华、云红艳、孙仁诚、刘遵仁、李建波、刘存良、郑巧彦、刘纯毅 |
11065 |
青岛大学 |
物理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素质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
孔伟金、孙欣、陈沙鸥、云茂金、黄家寅、滕冰、何丽珠、王淑华、曲明杰 |
11065 |
青岛大学 |
新型现代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戚晓杰、周翠英、史冠新、曾令香、林卫清 |
11065 |
青岛大学 |
药理学课程群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王春波、韩彦弢、韩梅、曲海军、韩志武、谢婧、叶俊丽、金景玉、张婷婷、曹玉、隋忠国、王蕾、姜国辉 |
11065 |
青岛大学 |
以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为核心,创建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体系 |
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刘兆刚、王岩青 |
11066 |
烟台大学 |
“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中训、晋刚、杨尚明、王艳红、张振义、胡国四、欧世峰 |
11066 |
烟台大学 |
《普通化学原理及实验》多媒体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周志才、姜雪梅、王萍、杨昕、房德仁 |
11066 |
烟台大学 |
《现代物流》国家双语课跨国、跨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王淑云、张东芳、李艳丽、李少如、李振杰、李新军、赵忠 |
11066 |
烟台大学 |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
房绍坤、罗玉萍、潘庆先、李娟、樊海涛、刘丽娜、李萍莉、陈淑敏 |
11066 |
烟台大学 |
技能、思辨、创新三位一体目标牵引下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殷莉、吴晓燕、许晓艳、孙丽霞、张明娟 |
11066 |
烟台大学 |
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徐惠忠、罗新正、丁峰、王卓、崔荣、宋远明 |
11066 |
烟台大学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美育实践 |
兰翠、孙晶、于年湖、刘淑丽、谭晶白 |
11067 |
潍坊学院 |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
王守伦、冯滨鲁、澹凡忠、初咏梅、赵风雷、马新涛、王冬梅 |
11067 |
潍坊学院 |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澹凡忠、王孝威、李天思、刘凤楼、赵风雷、王滨芳、柳楠、刘洪、王军华 |
11067 |
潍坊学院 |
基于潍坊特色农业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
曹慧、张保仁、李媛媛、姜倩倩、冯道俊、刘春香、王建波、夏海武、马成亮 |
11067 |
潍坊学院 |
立足于潍坊市国家光电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光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逯怀新、李英德、赵加强、王晓芹、刘进忠、周立友 |
11510 |
山东交通学院 |
船舶与海洋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顾一中、于利民、潘义川、丁刚、单成巍、孙洪源、齐广慧、许娜、黄雪 |
11510 |
山东交通学院 |
高等数学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应用型本科教学为例 |
张春明、孟艳双、黄玉娟、姜华平、李爱芹、张鑫、王海棠、马彦君、闫德志、陈凤欣、虞跃斌、李文婧、周玲丽、孙光辉、刘菲菲、尹金生、尹卿 |
11510 |
山东交通学院 |
适用于国际海事新公约的船用货物配积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
邓术章、任威、李光正、周兆欣、张安西、徐瑜、陈洪瑞 |
11688 |
山东工商学院 |
基于模拟企业的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温国锋、闫旭骞、王敏、宋华岭、崔金荣、刘羽霄、柴彦春、王新文 |
11688 |
山东工商学院 |
基于自我设计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傅志明、于秀琴、彭诵、吴树勤、王飞鹏、蔺雪春、廖少宏、吴波、刘仁宝、程欣 |
11688 |
山东工商学院 |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探索与实践 |
朱智林、隋金雪、刘伟、庞清乐、张岩、高群、杜慧秋、王永强、杨福刚 |
12331 |
山东女子学院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递进式”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冯华、王凤燕、赵麟、李翠翠、孙峰、汪娟、杨晓光 |
12331 |
山东女子学院 |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
宋小霞、马淑卿、王婷婷、刘禹彤、王丽娟、冯春玲、林琳、李莎、许娇 |
12332 |
烟台南山学院 |
材料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尹登峰、皮溅清、赵奇、吕正风、房洪杰 |
12332 |
烟台南山学院 |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升电子信息类人才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孙玉梅、刘晓明、高翔、王萍、孟凡新、刘学军、徐振宇、黄勇 |
12332 |
烟台南山学院 |
基于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管理类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提升途径探索与实践 |
贾文举、刘敏、李增兵、徐玉国、董素英、于丽静、于泳、曲国伟、谭秀丽、李向红 |
12843 |
潍坊科技学院 |
新建本科院校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
李昌武、高宏赋、杨秋红、王文国、苗丽娥、李涛、孙克伟 |
13006 |
山东英才学院 |
基于产学结合的机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孔令宇、刘延利、张慧、李作丽、吕怡方 |
13324 |
山东协和学院 |
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杨庆爱、王桂云、王雪英、李风燕王若维、王日军、张佩、许霞刘芳、刘红 |
13324 |
山东协和学院 |
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
王桂云、殷晓峰、杨庆爱、孙会良、张玉敏 |
13324 |
山东协和学院 |
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刘瑞娟、孙会良、杜红云、李来胜、陆少俐、郭思亮、张卉、朱金英、李娜、周广涛、李婧、李瑞雪 |
13359 |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
“1+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
于光辉、王宪杰、武秀川、吴庆磊 |
13359 |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
独立学院“一体两翼”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
李相然、于光辉、李军 |
13378 |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
“121”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 |
赵连营、赵云峰、宋海霞 |
13386 |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
化工类专业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周西臣、徐鸣、于颖敏、张会敏、闫兴富、马勇、于楚男、蒋秀燕、王荣生 |
13998 |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
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苏庆华、代合治、吕宜平、王建华、李照、赵士田、王芳 |
13999 |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
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
朱德胜、丁连第、刘榛、邹少冰、马艳洁、巩潇娴 |
14002 |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
语法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孙岩梅、邵新光、高强、高江梅、张卉、丁一、武芳 |
14276 |
齐鲁师范学院 |
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品牌专业教学建设 |
王维、张福建、周卫勇、王维娅、姚国、刘文华 |
14276 |
齐鲁师范学院 |
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学团队,深化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
李红婷、张福建、毕诗文、黄秀清、刘文华、郑庆全、张志刚 |
14277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席岩、许维祥、曲伟、张力珂、牛建军、孙明岳、隋潇 |
14277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提升地方高校IT类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学研究与实践 |
雷印胜、秦然、赵瑞东、王柏华、杨锡田、张晓媛、贾萍、胡晓鹏、柳欣、张婷婷 |
14438 |
山东管理学院 |
会计专业“双立育人”平台构建—基于德育与专业能力培养一体化 |
王艺、王洪丽、张东廷、主子元、王培培、刘树松、刘洁、孙丽雅 |
14439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
基于职业能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林松柏、王明晶、连华、徐金强、高千秋、周安忠、张凌、董刚、付琦、张玉款 |
14439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
生产项目导向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孙广云、李凌、王晓玲、程晋南、房元勋、孙承运、王春艳、张立 |
19422 |
山东大学(威海) |
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校内软件实训模式 |
贺红、蒋保臣、李敦峰、姜斌、刘祎、苏琨、杨飞 |
19422 |
山东大学(威海) |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
常晓梅、赵玉珊、于伟、王湘云 |
90039 |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
工程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陈铁柱、晋玉强、刘晓娣、杨贵硕、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