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师函(2010)8号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2010年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意见》(鲁教财字〔2007〕30号)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0年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鲁教师字[2010]2号)精神,2010年暑期,我省将继续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现将《2010年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2010年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
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意见》(鲁教财字〔2007〕30号)精神,2010年继续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项目,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2010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利用远程研修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网上备课、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新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内容与课程资源开发
本次培训开设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三门课程,每门课程集中研修10天。课程资源由国家学科课程专家、省内外专家和名师共同开发,并负责各学科研修指导工作。
三、参训人员
本期计划培训全省农村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骨干教师12000人,其中,乡镇以下农村初中教师不少于50%。各市名额分配情况见附件1。
(一)选拔条件
1. 热爱党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为人师表。
2. 有较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培训能够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3. 一线教师,身心健康,能坚持全程学习。
4. 熟悉微机和网络操作,具有上网交流学习的能力。
(二)推荐选拔办法
参训对象的推荐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由符合选拔条件的教师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教育局。各市根据所分配的名额按1:1的比例确定培训对象。
四、研修形式与时间安排
(一)研修形式
采取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研修平台的技术优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其他学员、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推荐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点评学员作业,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集中研修期间,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本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或具备网络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立若干培训教学点。组织参训教师按就近原则到各培训教学点集中参加研修,统一管理。
(二)研修时间
集中研修:2010年8月1日至8月11日。8月6日休息一天。集中研修期间,学员每天学习不少于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浏览拓展资源、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
分散研修:集中研修结束后一年内,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在研修平台、齐鲁名师等平台和社区继续参与教学研讨,享受平台提供的资源服务和网络研修的跟进服务。
五、工作流程
(一)参训教师选拔、报名与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5日至30日)
1. 各市按照所分配的参训教师名额和选拔标准与程序确定本市参训教师。
2. 各级管理员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组织教师报名和编班。
市级管理员于6月21日至22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启动参训学校的培训报名管理任务。
县区级管理员于6月23日至24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下发参训学校的培训报名管理任务。
学校管理员于6月25日至26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填报并提交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名单(一名教师只限参加一个学科的培训,务必按学科填报参训教师),并对计划内参训教师做标记。
县区级管理员于6月27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检查本辖区内各学校的报名情况,并提交培训报名管理任务。
3. 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28日至30日)
市级管理员于6月28日登录系统,检查各学校的报名情况,开展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的工作。编班及配备指导教师的原则见附件2。
4. 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
7月上旬,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发放视频课程和培训教材。
5. 平台测试与熟悉学习平台(6月30日—7月15日)
各市、县组织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培训点场所卫生与安全环境、设施设备。
6. 培训实施
(1)各培训点根据统一要求,播放视频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参训教师凭个人身份证号码和姓名的汉语拼音全拼(小写)登录“山东省教师教育网”(http://www.qlteacher.com)参加网上研讨、提交作业。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4)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教学点校技术人员依托“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山东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教育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培训工作的实施。
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培训项目办公室和相关职能组,根据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建立本市指导教师团队,负责对指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督导,负责对本市参训学校和学员的选拔、报名、编班和管理;对本市各培训点的组织管理和研修过程进行督导。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教学点是此次全员培训工作组织管理的主体。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教学点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考勤管理,做好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工作。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并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二)培训经费
参训教师培训费由省财政专项经费支付,教师往返交通费由任教学校报销。
(三)考核评价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省项目办将制定课程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团队、技术人员工作手册和学员学习手册;制定组织单位(市和学校)、各级管理员(含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学员评价标准,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学习标准,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含指导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信息管理系统个人电子帐户记入A类学分20分。对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指导教师、参训学员不计学分。
研修工作结束后,各县区教学点要向本县区教育局提交研修总结报告,各市教育局向省厅提交总结报告;研修完成后,教育厅将依据研修平台后台管理数据和各市总结报告形成培训工作的总结评价。
附件:1. 各市分学科名额分配表
2. 技术负责人遴选标准
3. 各市级管理员编班及指导教师配备原则
4. 指导教师遴选标准
附件1:
各市分学科名额分配表
市 |
初中物理 |
初中化学 |
初中生物 |
合计 |
济南 |
230 |
220 |
220 |
670 |
青岛 |
320 |
310 |
290 |
920 |
淄博 |
240 |
230 |
210 |
680 |
枣庄 |
170 |
170 |
170 |
510 |
东营 |
130 |
140 |
120 |
390 |
烟台 |
350 |
350 |
320 |
1020 |
潍坊 |
380 |
390 |
350 |
1120 |
济宁 |
310 |
310 |
280 |
900 |
泰安 |
210 |
200 |
180 |
590 |
威海 |
150 |
150 |
140 |
440 |
日照 |
140 |
140 |
130 |
410 |
莱芜 |
140 |
140 |
130 |
410 |
临沂 |
360 |
360 |
350 |
1070 |
德州 |
240 |
240 |
200 |
680 |
聊城 |
230 |
230 |
210 |
670 |
滨州 |
170 |
170 |
160 |
500 |
菏泽 |
360 |
360 |
300 |
1020 |
合计 |
4130 |
4110 |
3760 |
12000 |
附件2:
技术负责人遴选标准
一、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
二、熟悉计算机及各类网络应用;熟悉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及维护管理;
三、学校技术负责人原则上为学校校园网或电教部门的负责同志,能够协调本校校园网、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师及已经确定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学校级管理员,共同完成培训期间的技术保障工作。
四、具有必要的时间保障,研修期间全程在岗。
配置标准:原则上每市配备技术人员2人,各学校技术人员1人。
附件3:
各市级管理员编班及指导教师配备原则
一、以县区为单位按学科编班。
二、每班人数原则上为100人,不足100人的,在本市内进行合并编班,但每班不能多于120人,超过120人不足200人的,编为两个班。本市个别班级人数较少,并且无法合并编班的,仍然保持为一个班级,省级不做调整。
三、原则上每个学科班(不超过120人)配备2名指导教师;少于50人的学科班配置1名指导教师。
附件4:
指导教师遴选标准
一、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在本市(县区)本学科内具有较高知名度。
二、具有网络教研能力,有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三、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具有必要的时间保障,研修期间全程在岗。
五、具有学校管理工作经验或教研系统工作经验,熟悉本班级学员的相关情况。
六、参训范围的齐鲁名师及名师人选,均应承担指导老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