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博物馆精品课程之——
走近母亲河
- 主题说明
- 主题目标
- 实施条件
-
“走近母亲河”课程围绕探索黄河的主旨,通过参观黄河博物馆、花园口水文站、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等一系列校外亲历体验了解黄河与相关历史事件,带领青少年学生(12-20岁)在与母亲河的亲密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水利水情知识体系框架,增强黄河母亲的认同感及自身作为黄河文明传承人的使命感。
-
1.以黄河博物馆作为认识黄河的起点,全面了解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树立广大青少年“母亲河”的生动具象,增强其保卫守护黄河的自然生态观念。
2.亲赴水文站参观揭开当代水利水文工作的神秘面纱,巩固丰富青少年水利知识体系,使其体验到水利事业的亲民性,帮助黄河水利真正走进人们的寻常普通生活。
3.通过参观真实事件发生地使青少年了解黄河波澜坎坷的多舛往昔,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进一步激发其珍视守卫母亲河的责任感,也为民族崛起的重任积蓄力量。 -
- 教学设计
- 教学PPT
- 教学评价
- 学习单
- 教学视频
- 教学图片
-
五、实施方法:
以黄河博物馆宣传展示为媒介,配发相应课程教案,通过展厅学习,互动游戏,互动体验教具喻教与乐,向学生传授黄河相关知识时穿插互动游戏,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六、课程内容
1.带领学生参观黄河博物馆。通过各种化石标本、文物书画、照片图表、文献史料、声像模型、点播视频、三维动画等让学生全面了解黄河的自然史、文明史、历代治河史、新时期的治河新理念和新实践。
①序厅——黄河是中华族精神之力、民族之魂的象征,了解开国领袖毛主席对黄河的情感和评价。
②流域地理——播放《黄河形成》、《黄河概况》等动画短片,使学生了解黄河形成的原因及经过。教授学生掌握黄河地理概况知识,包括发源地、干流长度、流经省份、上、中、下游划分、地形地势及河段特点等黄河基本地理概况。
互动:通过观察远古流域动、植物化石竞猜游戏、黄河拼图等竞赛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消化所学知识。
③民族摇篮——掌握黄河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了解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的原因和具体历史体现。
互动:介绍黄河流域典型的文化代表器物,石器、彩陶器及青铜器等,鼓励学生在图纸上进行创意彩陶手绘,评比优秀作品;向学生介绍古时在黄河流域形成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并通过益智游戏使其加深对古代文字的认识与了解;给合展厅展品,以故事赛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都、人文始祖、姓氏起源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明。
④千秋治河——了解黄河水患及历代治河的过程。
⑤治河新篇——了解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取得的成就及历史意义。
⑥和谐之路——认识黄河治理现存问题和挑战,及国家将“黄河流域生态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重要内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和守护自然、保护母亲河的实际行动。
2.组织学生去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数字化程度最高的水文站之一花园口水文站参观学习。在黄河水文展厅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了解黄河水文的历史变迁,观看花园口水文站的视频介绍并在相关工作人员的讲授下进一步了解水文工作常识及花园口水文站的基本情况,参观水文观测监控室,使学生真正走进黄河水文工作,切身感知水情河情监测的全经过。
3.带领学生参观1938年扒口处及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通过向学生介绍记事广场南广场上的八卦亭和浮雕墙使其了解黄河上曾经发生的一个特殊事件,一起回顾一段沉重的民族历史。
4.组织学生到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的北广场远眺黄河,与母亲河近距离接触。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几次大洪水及黄河堤防的做用。
-
“走近母亲河”课程是黄河博物馆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对外进行水利河情教育的一项主要宣传载体,是其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态保护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贯彻执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的必修课程。
此课程将展馆参观与外出研学相结合,于展馆参观中融入互动体验,使知识传授与趣味游戏互助配合、相得益彰,并在博物馆中认识黄河的基础上开发了外出参观线路,对于深化学生的黄河认知,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传播水利科学与爱水观念,扩大黄河博物馆的社会受众及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辅助作用。课程开展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各级适龄学生团体怀着新鲜好奇跟随黄河博物馆开启黄河探索之旅,最后满载收获喜悦而归。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家长及学校对课程的开展、教师的讲授、研学路线的制定等的满意程度较高,实现了知识普及与对外宣传的互惠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