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家乡英雄 触摸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精神
- 主题说明
- 主题目标
- 实施条件
-
-
1.通过前期的宣传、知识的储备及活动准备,使学生了解本次研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为研学旅行做好准备。
2.通过准备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安全、环保、自护、合作、探究等意识。 -
- 教学设计
- 教学PPT
- 教学评价
- 学习单
- 教学视频
- 教学图片
-
【知识储备】
一大代表转移为何选嘉兴
为了确定新的开会地点,代表们进行了多次商量。当时考虑续会的地点,一是必须保证安全,不能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二是交通要方便,从上海出发可以用一天时间来回。由于上海党组织中浙江籍人士较多,而且大多在杭州生活过,所以首先就想到了熟悉的杭州。陈潭秋曾回忆说:“在上海我们再没有适宜开会的地方,于是决定乘火车到杭州西湖继续开会”。但由于西湖游人太多,容易暴露,而且从上海到杭州也费时太多,建议未被采纳。
《英雄的人民—忆壮烈千古的刘家庄自卫战》(节选)
作者:祝剑锋
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七日,在山东诸城荆山脚下的刘家庄,我抗日根据地的最前沿,发生了一场轰动全省的激烈战斗,至今记忆犹新。这一场激战,有人称为“刘家庄惨案”。说惨案,是不妥的,确切地说,是一 场反侵略的英勇自卫战。 因为这个百户人家的小村,面对大炮、机枪武装齐备的二百多日寇和一千五百余汉奸队的疯狂袭击,全村男女老幼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用土枪、土炮、铁锨、二齿勾、切菜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浴血奋战达八小时之久。虽然村庄最后遭到血洗,我们人民群众惨死一百二十四人,村内成了一片火海,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屈服,用手中的土武器,打死日寇三十八人,汉奸一百0二人,在这次战斗中,我诸莒边县独立营指战员舍生忘死前往救援,与敌人进行了反复冲杀,使十倍于我的日寇、汉奸仓惶败退。
这一壮烈千古的自卫战,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不可欺的伟大民族气节,它大长了我根据地人民抗战的志气,大灭了汉奸、日寇的威风,打破了他们企图击溃我前沿抗日根据地、向纵深扫荡的幻想,对保卫边区,扩大根据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回忆这场馆天地、 粒鬼神的自卫战,这场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同志,想起刘家庄人我时时深采切怀念在袭击的英雄气概,使我又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
村内不闻鸡狗叫,
灶囱不见炊烟冒。
满目荒草不辨路,
一片沃野人稀少。
乌鸦老鹰满天飞,
豺狼兔子遍地跑。
这是对“七七” 事变后,山东诸城荆山带悲惨景象的一段真实写照。这里本来是山水秀丽、土地肥沃,人民是可以丰衣足食地生活下去。
苦难的童年
节选自《怀念我们的父亲王尽美》
父亲原名王瑞俊,1898年6月14日出生在山东莒县北杏村(现属诸城县)一个佃农家里。他20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从此逐步接受革命思想,并和邓恩铭同志代表山东省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到了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等同志。从此,父亲和毛泽东、董必武同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后来,父亲除了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处工作一段时间外,一直主持山东省党的工作。1922年1月,父亲和邓恩铭同志代表中共出席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聆听了列宁对中国革命的指示。这些指示对党的二大制定自己的纲领和任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24年年底,父亲不幸得了肺结核病。在他刚刚度过27岁生日的时候,就结束了他那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苦难的童年,强烈的革命愿望。听祖母讲,父亲的童年是在困苦中度过的。在他还未出世时,祖父就去世了。他很小的时候,曾祖母、祖母和他,一家三口孤苦伶仃,种地主的地,住地主的房,打下的粮食也被地主拿去大半还不算,祖母还要去给地主白帮工,冻饿相间是他们的唯一报酬,只有父亲才是这两个可怜的老人的唯一安慰。富人的花天酒地和穷人的牛马生活深深刺痛了父亲那颗幼小的心灵。他常常向祖母提出一个问题:这个世道为什么这么不平等?祖母总是含着泪回答:这是我们“命”不好哇!是“命”在作怪吗?为什么不把“命”换一换?从此父亲就痛下决心,一定要改一改自己的“命”。
父亲自幼聪慧,对啥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得到的回答往往不能使他满意。他多么想读书啊,也许读书可以改变“命”吧!但,祖母对于这个可怜的孩子的请求,只能是痛苦之后摇摇头。难道她们不希望父亲成个人,换个“命”吗?父亲是她们唯一的希望啊!可是,这个家活“命”已属不易,哪里还有钱读书啊!可事情也有偶然,在父亲八岁的时候,地主“见山堂”家有个叫祥的九岁孩子想找一个孩子陪他念书,祖母听说了,真是喜从天降,马上把父亲送去了。父亲深知学习之不易,因而刻苦攻读,学业经常比地主的孩子优异得多。后来地主家的孩子病死了,地主就说是父亲的穷“命”给“妨”死的。这给幼年的父亲以极大的羞辱和刺激,更激发了他的阶级仇恨。因此,他下决心一边劳动一边自学。他劳动是很卖力的,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活,不管家里、田间的都尽力去干,成了祖母的得力助手。父亲劳动之余,就挤时间读书。他很赞赏古人“铺沙练字”和“凿壁偷光”的精神,暗地效法。他读完了当时他可能读到的书。拼命的劳动,也只能减轻一些祖母的负担,却丝毫改变不了这个“穷”命。他给自己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富人不干活还是富,穷人读了书还是穷,这是为什么?
【活动准备】
1.排练朗诵内容:《有的人》。
2.观看宣传片《王尽美的27年人生》、《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
3.学习制作VCR
4.讲述诸城革命历史文化
【制定研学旅行小组组规】
以小组为单位从安全自护、团队合作、健康环保、探究合作、文明公德、自我超越六个方面制定本小组的组规。本环节让学生自己制订,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级研学知识展评活动】
此活动能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前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可以从同学的准备内容中学到有关知识,取长补短,从而使研学作用起到倍增的效果。
第二课时:参观王尽美烈士纪念馆和王尽美故居
一、研学目标
1.了解王尽美烈士生平事迹。
2.理解王尽美烈士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的伟大贡献。
3.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研学内容
了解王尽美烈士的生平,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三、研学过程
四、【尽美人生】
教育场景一 中共一大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2人,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希望!
研学任务一
1.了解中共一大的会议背景及会议议程。
2. 借助学习单小组交流、深度探究中共一大的重要意义。
会议背景
会议议程
重要意义
教育场景二 王尽美烈士生平介绍
作为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人生旅途上虽然只度过了27个春秋,但他的光辉形象却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头,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优良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研学任务二
1. 结合馆内各种展品以及资料介绍等,调查、梳理王尽美烈士生平事迹,回家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共同感悟革命英雄气概。
2.党旗和队旗下重温少先队队歌,向历史和当代英雄们致敬。
3.研学延伸,搜集王尽美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以及相关文章,加深对英雄的了解。
4.举行“红心向党”班级歌唱比赛,感悟革命先辈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5.四年级“我心中的烈士”主题手抄报,并进行研学演讲;五、六年级结合研学,进行红色主题征文比赛。
第三课时:参观臧克家故居
一、研学目标
1. 了解臧克家爷爷的生平事迹。
2. 欣赏臧克家爷爷诗作,结合生平介绍理解并交流诗歌带来的感受。
3. 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研学内容
参观臧克家故居,了解臧克家爷爷的生平,感受一代诗人艰苦奋斗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三、研学过程
【农民诗人】
教育场景一 臧克家生平介绍
臧克家(1905.10.8-2004)山东诸城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
研学任务一
1.结合馆内各种展品以及资料介绍等,小组调查讨论,对臧克家爷爷的生平进一步加深了解。
2.结合在参观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写一篇300字的感悟。
3.“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三分钟演讲。
教育场景二 深入研讨《有的人》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研学任务二
1. 小组调查讨论,借助学习单,对臧克家爷爷及其作品特点进一步加深了解。
2. 深入研讨《有的人》中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进而了解臧克家爷爷的一生的光荣岁月。
3. 排练《有的人》诗朗诵。
第四课时:游览刘家庄抗战纪念馆
一、研学目标
1. 了解刘家庄抗战时期的背景及战争导火索、战况、感人场面等。
2. 结合抗战遗址,学习历史英雄事迹学习。
3. 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研学内容
参观刘家庄抗战战场复原场面及武器装备展品,聆听讲解与采访刘家庄后人,学习历史英雄事迹学习与当代英雄事迹。
三、研学过程
【农民诗人】
教育场景一 刘家庄抗战战场遗址
这是一个英雄的村庄,73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抗日自卫战。刘家庄人民面对强大凶残的日伪军,不畏强暴,用土枪、土炮、石雷、大刀、农具英勇抵抗,奋起自卫,坚持战斗7个多小时,配合诸莒独立营击毙日军38人,歼灭伪军102人。在这次战斗中,抗日军民共壮烈牺牲106人,其中有刘家庄村86人。
研学任务一
1.集体现场参观,聆听讲解员现场讲解,采访刘家庄后人,了解双方武器装备差距。
2.四年级向家人讲述刘家庄自卫反击战的战争故事;五年级结合研学,用文字真实记录刘家庄自卫反击战;六年级结合研学进行“刘家庄抗战手绘书”制作。
教育场景二 观看红色影片《八子》,升华红色精神。
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经过一场场战役的淬炼,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研学任务二
1.理解感悟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一群普通农民前赴后继为国家利益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和精神状态。
2. 研学延伸,师生共读《闪闪的红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3.疫情期间,在学校举行一年级入队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