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源首阳山 品味历史文化
- 主题说明
- 主题目标
- 实施条件
-
首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昌乐县城东南,规划面积3.2万亩,以国有孤山林场为依托。规划面积3.2万亩。2004年被省林业局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7年省级首阳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省林业局批准实施。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主体山峰孤山是渤海南侧第一山,古称首阳山,山体险峻,山势突兀,山顶有夷齐庙、孤山庙,为伯夷、叔齐避难之处,是昌乐福寿安康道教文化中心。
公园规划区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主体部分以首阳山区域25个山头组成,既有山体、溶洞、宝石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汉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森林面积达到2.1万亩,森林覆盖率65.6%。树木种类有侧柏、桧柏、雪松、黄栌、五角枫、苦楝、麻栎、银杏、楸树、车梁木、流苏等50余种。
首阳山森林公园现已成为人民强身健体的最佳去处,游客络绎不绝。本课程旨在通过体验研学,探寻首阳山的每个角落,按照一系列的任务设置,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还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在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 -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首阳山的资料、实地察看,听导游和学校教师讲述等形式了解首阳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观看山顶石碑,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石碑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碑刻内容,了解碑刻文化。
3.通过查看木梯的建筑结构,了解建筑特色。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研学前准备,让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阅资料及整理信息,锻炼其搜集信息,探索求真的能力。
2.通过到景区实地参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辨别和验证的能力。
3.通过举行研学旅行成果展示,如征文比赛、办手抄报、研学美照展览、主题班会分享等,锻炼学生书写、绘画等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研学旅行,观看首阳山景色图,增加学生对首阳山内景色的了解和喜爱。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2.通过学生自行编组、就餐、来回10公里左右的徒步行走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磨练学生意志、健康学生身心。
3.通过此次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首阳山历史,欣赏景区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
1.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德育校长
组 员:年级主任 各班班主任
2.确定研学线路。学校多次召开家长委员会听取家长意见 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定研学线路,明确研学主题。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活动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活动时间、路线、分工、学生分组、包班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等。
3.充分动员发动。学校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告知家长研学旅行的意义、时间安排及出行线路等,家长、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签订自愿报名参加研学旅行协议。
4.进行知识储备。学校在活动前围绕研学主题,由班主任上一节活动指导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查、访问、 查阅资料等形式做好知识储备。
5.制定应急预案。根据活动线路,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安全保障措施及安全责任制度,对参加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6.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相关参与人员的培训,对活动中的各项细节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各班班主任和随行老师要全程跟团活动,参与管理、组织、评价等工作。
- 教学设计
- 教学PPT
- 教学评价
- 学习单
- 教学视频
- 教学图片
-
本过程共包括:行前准备、观古柏、赏木梯、鉴夷齐祠、观石碑五个课时。
第一课时 行前准备
一、研学目标
1.通过前期的宣传、知识的储备及活动准备,使学生了解 本次研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为研学旅行做好准备。
2.通过准备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安全、环保、自护、合作、探究等意识。
二、研学内容
研学旅行宣传、知识储备、活动准备。
三、研学主题
1.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确定研学旅行主题为“走近文物 触摸历史 首阳山探源”,所要到达的研学地点为首阳山森林公园。
2.邀请研学旅行课程专家、家长学生和教师代表参加,召开研学旅行方案展评会,确定研学旅行方案。
3.在学生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学校反复考察研学线路、文物知识、道路交通等具体事宜。
4.将研学旅行方案向家长公告,取得家长的支持。
5.明确学生出行所带的相关物品(禁止携带各类刀具、打火机、火柴等危险物品)。
6.携带研学旅行笔记本、笔,穿合适的鞋子,预备一次性雨披及双肩背包等。
四、安全教育、文明教育
安全教育:
本次研学旅行为徒步游,在研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以下安全提醒:
(1)行进途中,如果个别学生身体不适,则必须报告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与家长联系后,做好相应的安排;
(2)如果在研学旅行途中发生意外,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如打110,120等;
(3)行进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队伍秩序,保证队伍纪律,不得追逐打闹,注意行进安全;
(4)同学们在旅行途中要保证不脱离队伍,维持可互相看见的原则。如若迷途,则要求先镇定精神,拨打老师电话,告知情况,然后停留在原地,不要再乱走不得随便购买路边的问题食品、饮料等;
(5)所有同学要按照指定时间准时集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不得擅自离队,一切行动听指挥,如有紧急事情,需要向跟班主任老师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离去;
(6)在参观路上,不要跑闹嬉戏,避免滑倒。
文明教育:
(1)维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
(2)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自觉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3)在寺庙内,保持安静,避免高谈阔论,避免嬉笑打闹。
(4)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
(5)爱惜公共设施。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餐不浪费。
(6)讲究以礼待人。衣着整洁得体,礼让老幼病残,不讲粗话、脏话。
3.研学任务单
研学小问号 (一)——夷齐祠篇
说说夷齐祠的由来。
研学小问号 (二)——古柏篇
说说古柏的生长环境,我们应该要学习古柏的什么精神?
研学小问号 (三)——研学篇
说说这次研学的感受。
第二课时 观古柏
研学形式:倾听讲解、实地观察、师生互动、诵读诗文
辅导老师:班主任
研学地点:登山途中
研学目标:
通过学生代表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参观千年古柏,学习柏树坚强不屈,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研学任务:
1.听班主任讲述古柏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做到认真倾听,认真记录。
2.像老师提出你的疑问,互动交流,解疑答惑。
3.认真观察古柏的树干和树枝形状,找最佳角度拍照。
4.研学助手领诵古柏诗词 。
5.我的收获
——我知道古柏的生活环境是:
6.小组讨论——我要学习古柏的什么精神?
第三课时 赏木梯
研学形式:现场观察、动手参与、讨论总结
辅导教师:班主任、研学辅导员
研学地点:途中木梯
研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木梯的建筑特点。
研学任务:
1.了解木梯的建筑特点。
2.班主任组织学生齐诵:宋代诗人文彦博《题济渎》。
3.通过现场参观,聆听,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画一画,画出木梯的特点。
(2)谈一谈,谈参观木梯后的感想。
第四课时 鉴夷齐祠
研学形式:参观浏览、交流探讨
辅导教师:班主任、研学辅导员
研学地点:景区
研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到景区参观浏览,听老师讲解,参与互动结合学生收集到的夷齐祠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考察,了解发展历史和城市精神,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研学任务:
1.整理队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注:由于学生前后到达时间不一致预计5-10分钟);
2.由优秀学生讲述夷齐祠的由来历史;
3.听故事。班主任老师《四令堂》《陈母教子》小故事,激励学生勤勉好学;
4.实地观看(10分钟)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观察“夷齐祠”特色;
5.交流探讨(20分钟)
通过参观夷齐祠景区,交流探讨,解决产生的研学问号。
(1)“夷齐祠”名字是怎样得来的?
(2)想一想、算一算,“夷齐祠”距今有多少年?
(3)讲一讲《四令堂》、《陈母教子》的共同之处?
5.你家有家规、家训吗?分享给大家。小组推选 1 人一分钟演讲。
附:夷齐祠
夷齐祠就在今昌乐县城东5公里的孤山上。
孤山,原叫首阳山,亦名凤山。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因二人隐居于该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后人为纪念这两位仁人志士而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
该山位于胶济铁路南侧,是昌乐县城关、朱刘、五图三街办的界山,地理坐标为东径118°54′,北纬36°41′。海拔266米,面积2.9平方公里。前有桂河缠绕,后有邢河源起北流,西与草山毗邻,南与方山相映,绿荫连绵数十里,是渤海南面第一山第一峰。
《昌乐县续志 山川志》载:“城东南十里外孤山,特起一峰,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焉。”此山系第三纪石灰岩构成,石灰石储量丰富。古邑人居于该山西面,每天早上首先从此山顶上看见太阳,所以命名该山为首阳山。古人认为凤凰为太阳鸟,所以又叫此山为凤山。昌乐古八景之“孤峰夕照”、“龙洞云开”皆出于此山。传说每逢天旱,祷焉辄雨,极是灵验。所以山顶上除夷齐祠外,还有龙神庙。龙神庙早已毁废,迹不可寻。唯有夷齐祠庙貌依然,虽有破损,但仍可看出原来的形制概况。此庙建筑风格奇特,是一座石质无梁建筑,长约10米,宽5米,高6米,四墙石灰岩砌成,拱形顶亦由石灰岩发碹而成,前有拱形门,门两侧各有一个正方形窗,庙前有一个方形石砌的蓄水池,早已干涸,里面填了些乱石,杂草丛生。此庙亦称昭贤祠、清圣庙,是专为纪念伯夷、叔齐两位先贤而建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但自隋唐至明清历有重修,有案可查的重要修复就有五次,可见此庙始建年代不会晚于隋代。现在庙里供奉着的一尊石像,头项已断,造型古朴浑厚,刻纹细腻流畅,是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的石雕风格。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姓墨台氏,伯夷是大儿子,叫墨胎允,叔齐是二儿子,叫墨胎智。其父临终前立叔齐为国君,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不肯,遂逃去。叔齐亦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孤竹国人只好立其二子为国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善养老,便一起前去投奔。等赶到西周,文王已死,正碰上周武王用车拉着文王的木雕像起兵去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急忙上前拦住武王的马,叩头说:“你父亲死了不赶快下葬,却大动干戈,这算是孝吗?做臣子的兴兵伐君,这算是仁吗?”武王卫兵要杀死他俩,姜太公说:“这是两个仁义之人。”就上前扶起二人,让他俩离去了。等到武王消灭商朝,天下归周,武王做了天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耻与为伍,就逃避到远离西周的东方,在北海的首阳山隐居起来,也就是逃到了现在昌乐县城东的孤山里,在这里挖野菜吃,发誓不吃周朝国土上的粮食。后来碰到一个上山挖野菜的妇女,说起天下变化,那个妇女说:“现在这里是姜太公的封国,这里的土地已是周朝的土地,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了。”
伯夷、叔齐听后,仰天长叹道:“神农和夏禹的仁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世界已经没有适合我们生存的地方。唉呀,我们的命运真是悲哀啊!”从此以后,二人连野菜也不吃了,直至饿死。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两个孤竹国谦逊让国、忠孝节烈的仁人兄弟,就在首阳山顶上修建了夷齐祠,并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以表其品格气节和精神美德。每年三月三有庙会,数不清的游客乡人云集山顶庙前,或缅怀贤哲仁圣,或祈求平安赐福,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四令堂】
出济源市区西北行二三公里,有一座古刹,名曰延庆寺。
延庆寺建于公元687年左右,是唐宋时期豫北地区知名寺院,寺内标志性建筑是高28米的舍利塔。延庆寺旁有一水潭,名曰龙潭,因此延庆寺又名龙潭寺,舍利塔也被当地人称为龙潭塔。
据《济源县志》记载,延庆寺方丈楼面广三间,重建于清代,为寺院西院正殿,当地人又称之为四令堂。四令堂这个名字,是为纪念曾在这里读书的陈省华父子。
陈省华20岁那年,担任了前蜀政权的西水县尉。他27岁那年,宋太祖赵匡胤灭蜀,蜀地大小官员归宋。据《宋书》记载,宋真宗之前,有“蜀人不得守乡郡”的规定,因此陈省华被调往陕西陇城县任主簿,此后又调任栎阳县令、娄烦县令等职。
大约在公元980年,陈省华担任济源县令。
这一时期,陈省华一家就住在延庆寺内。他的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先后到了读书的年龄,陈省华就在寺内建馆立舍,和夫人冯氏一起教孩子们读书。
如今的延庆寺,除了舍利塔,已经没有什么遗迹。塔旁是一所学校。一位村民告诉我,十几年前,四令堂因暴雨坍塌,有关部门担心砸伤学生,将其拆除。
我跑到学校附近的龙潭,也大失所望,斗转星移,加之附近正在施工,潭水已不甚清澈,没有了古时的幽静。
济源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李立政告诉我,古时延庆寺景色秀美,“龙潭夜月”是济源的九景之一。北宋宰相富弼曾游览延庆寺,写下一首《七绝·题龙潭》:“乱山深处一龙潭,竹削琅轩水泼蓝。更倚云岩构兰若,直疑风物胜江南。”
如今,我只能去想象古时延庆寺和龙潭水的幽静和优美。当年陈省华或许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清静,才举家迁此定居。后来司马光也忍不住做诗“林间清济水,门外太行车”称赞这里的秀美景色。
陈尧叟三兄弟就是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潜心读书,一个个相继考中进士,步入将相之列。
公元1074年,陈尧佐之孙陈知俭路过济源,到延庆寺游览,大为感慨,重建当年祖先读书的房屋,改为陈氏祠堂即后人所称的四令堂,供奉陈省华父子四人的画像,以示纪念,并请司马光作记。司马光欣然提笔,写了一篇《四令祠堂记》。
此后,文人雅士和附近百姓经常到四令堂游览。又因为四令堂内培养出了三位进士,延庆寺被后世推崇为“文峰胜地”。
【陈母教子】
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为状元。要考中状元,委实不易。一般来说,要先参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然后参加会试(乡试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接下来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就是俗称的状元。
古代的状元,那是真正的全国第一,因为一届就一名状元。不像现在,每个省都要搞当地的状元,还要分成文理科状元,有的地方嫌不过瘾,还弄出“语文状元”、“数学状元”,每年高考过后能呼呼啦啦冒出成百上千个状元。
像陈省华这样三个儿子皆进士及第,两个状元(陈尧叟为端拱二年状元、陈尧咨是咸平三年状元),颇为罕见,搁在今天估计也是热点话题。
陈省华夫妇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的?我翻阅诸多史料,也没找到“科举秘籍”、“状元攻略”之类的东西,更多的是陈省华夫妇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做事的故事。
史籍中对状元的描述,不外乎苦读之类,更多着墨于修身立德。
先做人后做事,先做人后做官,古人往往如此教导子孙。现在高考,比古代科考自然更科学,但似乎对分数更为看重,经常忽略品德教育,结果不少大学生被不会叠地不会扫,还干出开车撞人后把受害者捅死之类的毫无人性之事。
陈省华夫妇教子,固然培养他们刻苦读书,但更看重三子的品德教育。陈省华的夫人冯氏堪称“宋代孟母”,引起了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注意。关汉卿以冯夫人教育子女的故事为蓝本,编写了杂剧《陈母教子》。到了明代,“陈母教子”的故事又被编入“二十四孝”,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范本之一。
《陈母教子》是四折戏,主角原型就是陈省华夫人冯氏。其中第一折是“埋金”,说的是家里盖房时挖出一坛金子。面对意外之财,冯氏不假思索让人重新埋入地下。孩子们不解其意,冯氏告诫子女:“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陈母教子》整体贯穿的都是冯氏这种教育孩子不求钱财、但求功名的家庭教育思想。虽然说这种一心求取功名的思想并不完全可取,但剧中对子女教育所宣扬的不贪财,不以家贵而奢侈、不以身贵而不恭谨事亲的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美德,即使在今天,也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
第四课时 观石碑
研学形式:实地参观、交流探讨
辅导教师:班主任、研学辅导员
研学地点:首阳山顶
研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到景区参观浏览,听老师讲解,观察山顶上石碑雕刻,激发学生探究文物的兴趣和保护文物的决心。
研学过程:
整理队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注由于学生前后到达时间不一致预计5-10分钟)
听讲解。听老师讲解,了解“石碑”建造历史背景;
师生互动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1)读一读石碑上的文字。
(2)课外延伸:自己最擅长什么?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
-
1.个人表现评价
根据本次研学旅行特点,从行前备学、研学纪律、文明行为、徒步磨砺、诵读展示、研学手册、研学小报、研学摄影、研学征文、班会分享等10项内容对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进行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个人评价
组内评价
行前备学
积极搜集资料,参与演讲竞选
☆☆☆
☆☆☆
研学纪律
时间观念强,服从老师安排,
☆☆☆
☆☆☆
文明行为
不乱吐痰丢垃圾
☆☆☆
☆☆☆
徒步磨砺
有毅力,能坚持
☆☆☆
☆☆☆
诵读展示
积极主动,声情并茂
☆☆☆
☆☆☆
研学手册
内容充实
☆☆☆
☆☆☆
研学小报
图文并茂
☆☆☆
☆☆☆
研学摄影
角度新颖,画面清晰
☆☆☆
☆☆☆
研学征文
立意明确,突出主题
☆☆☆
☆☆☆
班会分享
感受深刻,落落大方
☆☆☆
☆☆☆
2.研学成果评价
(1)摄影展示:研学旅行中,学生随手拍的外景在研学之后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发进行投票,选出一、二、三等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手抄报制作分享:在摄影比赛结束之后,制作主题手抄报,结合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专题,对获奖作品进行为期一周的展示分享。
(3)征文比赛:研学归来,学生书写研学感受。学校举行征文评比,设一、二、三等奖。
(4)举行主题班会,学生分享研学心得
研学之后,进行课程延伸,在各班班主任的辅助下,由各班长组织,开展“我爱首阳山”主题班会。一方面让学生将此次研学自己所搜集到的、摘录的成果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展示的平台。
分小组讨论,研学中最期待的研学方式或喜欢研学旅行的理由;每人提至少三条自己所知道的旅行注意事项,小组分享;班主任和研学旅行辅导员分组指导、点评。
3.评价结果展示
评选出优秀研学成果、优秀班级、优秀小组、优秀个人;通
过班会、学校显示屏、专题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