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游云门胜境 品传统文化

  • 主题说明
  • 主题目标
  • 实施条件
  • 云门山地处青州城区西南,自古以来就是鲁中名山。云门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门山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以他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独具风貌;松柏叠翠,植被密布,具有众多不同的植物。云门山文化底蕴丰厚。云门山的山阴处有明代凿刻的“天下第一寿”,即国内最大的摩崖石刻“寿”字。除去著名的“寿”字,云门山还有很多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留下的诗词歌赋等题刻。形成了以云门洞和“寿”字石刻为中心,还有历代不同题材、不同书法风格的题刻群。这些遗迹和遗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云门山作为我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非常适合小学至高中的学生进行探究尤其是对书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现在云门山已为青州市区的16所中小学校和乡镇的9所小学、初中提供了学校研学的课程资源。

  • 本课程主要是关于云门山“石刻”文化的探究,主要包括寿文化探究、诗词文化探究、书法文化研究、文物保护以及文明出游四大方面。
    1.知道“寿”字的来历,探究“寿”字是如何被放大和如何被刻到摩崖石壁上的,初步了解中国的“寿”文化;
    2.辨识摩崖题刻的内容,了解背后的故事;
    3.欣赏书法艺术;了解书体的相关知识;
    4.调查佛像遭损毁的原因,倡导文明出游;
    5.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热爱优秀传统文化。

  • 云门山作为青州的一方胜境,为中小学的研学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我们《行走的课程——游云门胜境 品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寿文化探究、石刻文化探究、书法文化研究、文明出游及文物保护四大方面。该课程中活动设计的内容体现了灵活性、个性化、启发式的原则,活动评价指向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指向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 青州云门书院

适用年级: 小学高年级学生

建议课时: 一天

  • 教学设计
  • 教学PPT
  • 教学评价
  • 学习单
  • 教学视频
  • 教学图片
  • 一、实施路径

    (一)“我知道”

    1. “行”前做好线路勘察;2.查阅相关资料;3.做好探究的物品准备;4人员分工和小组划分。

    (二)“我行走”

    1. “行”之中做好拍照、记录、观赏、解说,了解景点知识和历史典故,做好探究活动等。

    (三)“我感悟”

    1.“行”之后做好研学总结和分享,写下研学报告和体会等。

    二、实施方法

    1.探究法。探究云门山“寿”字的来历,模拟摩崖石刻大“寿”字的凿刻方法;学习拓片,研究诗词歌赋的创作内容和书体知识。

    2.项目法。针对课程的四大方面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资料查找、测量、活动记录、报告撰写等任务分配。

    3.体验法。体验文明出游的意义。

    三、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寿文化探究

    1.教师给同学们展示不同书体的“寿”字的图片,同学们集体欣赏不同书体的“寿”字,了解中国的“寿文化”。

    现场观赏云门大“寿”字,测量“寸”部尺寸,让学生讲讲课前搜集到的“人无寸高”的典故和《云门献寿》的故事传说以及了解雪蓑其人其事;

    2.猜想和探究“寿”字是如何按比例放大凿刻到石壁上的?猜想古人凿刻的方法,按猜想结果分组并查找相关的资料印证自己小组的猜想。老师推荐学生阅读《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找到答案;

    3.按3-4人一组将班级学生分组,在查的资料的基础上用老师准备好的木条和线绳复制比例尺,然后派一组作为代表在自带的小黑板上放线,用粉笔勾勒放大的“寿”的字线条,模拟古人凿刻“寿”字的过程,感悟古人智慧。


    第二课时 石刻文化探究

    1.学生辨识云门山的摩崖题刻的内容并做记录;

    2.了解富弼、欧阳修等名人题刻诗文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

    3.通过诵读自己誊抄的诗文和结合对作品创作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谈谈对题刻内容的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感悟这些名人的豁达胸襟、高雅志趣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三课时 书法艺术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拓片的相关知识;

    2.了解古人雪蓑、现代书法家武中奇等人的书法成就,通过卡片辨识和了解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并学习这些书体的发展历程;

    3.通过用水写毛笔写一写不同的书体,感悟中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四课时 调查佛教造像 倡议文明出游

    1.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云门山佛教石窟造像,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重点了解其凿刻年代、造像风格、文化价值等,展开交流、分享;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历史文化遗产唐代“大云寺”的建造背景,以及其历史地位;

    3.实地参观石刻造像等文物损毁的现状,了解文物损毁的原因以及损失;

    4.讨论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如何做到文明出游。

    第五、六课时

    1.分小组汇报自己的研学方案、研学反馈,教师点评各小组的纪律表现。

    2.指导研学报告的撰写,展示研学报告。

    3.教师根据评价表做出评价,奖励优秀小组。

  • 评价的主要内容

    1.研学方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较为具体可行的研学步骤、策略、措施等内容的研学方案。A为很完备;B为较为完备;C为合格;D为还需修改。

    2.研学反馈:活动结束总结本小组在此次研学旅行中的研学收获和研究意义。A为很全面;B为较为全面;C为合格;D为还需修改。

    3.撰写研学报告:按照小组的研学内容,可以选择其中的重

    点内容,也可以兼顾探究其他内容,撰写报告(三四年级也可采用其它形式反馈,如口头汇报、图片展等)。A为很全面;B为较为全面;C为合格;D为还需修改。

    4.研学纪律: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和活动目标展开探究活动,能够遵守安全纪律,听从向导、教师、志愿者的指挥,展开有序活动。A为很遵守规范;B为较为遵守规范;C为合格;D为纪律不好,需要加油。

    5.本评价进行小组捆绑式考评,A项为25分,B为20分,C为15分,D为10分。

    依据本评价依据,评价研学先进小组。

    附:小组评价表

    组别         

    评价内容

    A

    B

    C

    D

    备注

    方案制定






    研学反馈






    报告撰写






    研学纪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